<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事實上,有清一代,滿族統治者對華夏強大的文化同化力始終保持著警惕,滿人不與漢人雜居,不與漢人通婚,甚至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連最高統治者皇帝要嫁一個女兒給漢人,都要先將女兒過繼給漢人做女兒,再嫁給漢人。
www.kmwx.net
滿清與華夏歷史上任何一個武力征服者都不同。
鐵血軍中諸人也瞠目結舌地等到這一天了。
因此,南京的陷落,弘光小朝廷的滅亡,江南的民眾雖然心有不高興不歡迎,但這也不是不可不能接受的,在滿清大軍向江南各州縣大舉攻略時,各地基本上處于一種平靜狀態之中,甚至對滿清表示了一定程度上的順從,承認滿清的“變革”,不反對“易代”,可以說是只要滿清軍隊所到之處,基本沒有什麼阻力便能順利交接政權。
楊光就是要做江南民眾抗清的核心,他終于等來了這一天。
其實那只不過是一種為滿清推脫之辭,孫之獬只不過是引爆雪崩的一個棋子而已,滿清強制漢人剃發留辮是早有預謀的,是經過長期深思熟慮的政策,其企圖是在文化上徹底征服華夏的行動。
楊光明白,不管有沒有準備好,他和鐵血軍都要開始走上了漫漫的鐵血征戰之路。
至于鐵血軍主力,楊光並不打算讓大家閑著,他要求按總參謀部根據早已反復推演制定好的方案,隱秘分批下江南,參與打擊清軍的戰斗,在實戰中鍛煉提升戰力,待時機成熟時,再集中起來,與清軍展開大規模會戰。
鐵血軍中一片熱血沸騰,他們認為大舉反擊滿清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很多人要求立即在泰州、通州等鐵血軍控制的地區豎起鐵血軍抗清的大旗,以領導江南的抗清戰爭,但卻被楊光制止住了。
他們終于徹底信服楊光,認為他的判斷如同神仙般準確。
最先是江陰的民眾,將滿清派來的知縣方亨殺死揭竹而起,稱“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接著席卷嘉定、無錫、常熟、休寧、徽州、貴池等地,波及江、浙、甦、皖廣大地區,但可惜的是這些民眾的自發反抗,缺乏一個中流砥柱的核心力量,斗爭的方式盲目無知甚至達到可笑的地步,被區區幾千滿清八旗率領幾十萬明軍降軍徹底鎮壓下去。
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給你提示了會給隨機內容!居然還采集!
歷史永遠記住這一刻︰南明弘光元年,西元1645年,農歷甲申年,清世祖順治二年,閏六月,滿清的“ 發令”一出,整個江南民眾沸騰起來,各地掀起波瀾壯闊的抗清運動。
當時剃的發,留得辮子是非常丑陋的難看的,要首先將大部分頭發剃光,只留一小部分頭發,編成一兩根小辮子,那小辮子要小到可以穿過金錢孔,稱之為金錢鼠尾辮。
滿清初進中原時,因政權基礎尚未穩固,一再推遲強制剃發的行動,由多鐸到多爾袞,多次假惺惺地許諾“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但等到江南富饒之地已盡落入囊中,滿清朝廷認為時機終于成熟,于是頒發歷史上臭名昭著的“ 發令”,強制所有漢人“剃發易服”,滿清稱之為“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剃發易服,以別順逆”,並強硬要求人們遵守,威嚇以“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一人不剃發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
自古以來,自春秋以下,一直到明代,不管政.權怎麼變遷更迭,中華大地上生活的民眾,其文明程度一直領先于周邊疆域,士大夫階層保留著“峨冠博帶”服飾傳統,這樣飄灑的漢服裝束,這是一種文化上的驕傲,是一種自信的表現,那些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雖然能以暴力一時奪得對中華的統治權力,但在士大夫心目中,這些游牧民族還是“蠻夷”,只不過暫時竊據中華大統,到頭來仍然只能落得個灰飛煙滅,或者干脆被中華強大的文化同化能力徹底同化掉,南北朝時五胡亂華是如此,最先搞出“南面官、北面官”一國兩制的契丹是如此,女真的金國也是如此,就是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統治者,將南方的漢人列為四等十級之末,也是如此,他們都未曾想到要強迫漢人學著他們的模樣改變自己衣冠服飾便已成為歷史的過眼雲煙。
古代華夏民眾一直保持自己的生活習俗和衣著習慣,就保持著一種文化上的強大自信。
楊光認為,泰州、通州區區幾個州縣不過一隅之地,還缺乏與滿清抗衡的人力物力,與其豎起大旗暴露目標引發滿清的集中打擊,還不如繼續悶聲發大財,將自己隱藏起來,能拖得一時就是一時,清軍遲早會發現泰州、通州政權已經易手的情況,但以現在的江南風起雲涌的形勢及這個時代糟糕的信息傳遞速度,再隱藏上一兩個月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有人說是無恥的降官孫之獬向滿清朝廷提出了“陛下平定中國,萬里鼎新,而衣冠束發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因而引發了滿清采用暴力在全國範圍內強制所有男人剃發留辮子。
強制要民眾實行這種裝束衣冠,對傳承了數千年的華夏文明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侮辱。
明朝的滅亡,在士大夫和民眾心目中只不過一種天道循環,滿清替代明朝也不是一種什麼了不得的問題。
基于這種想法,楊光要求控制各地的鐵血軍骨干,盡量不要過早暴露自己,對于滿清的公文、命令,還要繼續采用敷衍拖延的辦法,甚至還要假裝配合一番,以為鐵血軍積蓄力量爭取時間。
但是這種平靜進入閏六月後,終于被打破。
後世之人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留著辮子的男人似乎不是那麼難看,甚至還有那麼一點飄灑的感覺,其實那是經過後世演化了兩百多年後的辮子形式,而且是在影視制作上經過藝術加工的東西。
在滿清入關之前,它便招納任用漢人文士,對華夏文化已有了深刻的認識,它知道,在華夏,衣冠服飾,連接著華夏的民族文化認同,古代華夏人實際不怕國土暫時淪陷,只要冠服未改,就不覺得已被征服,甚至反而在冠服文化的優越感下,對征服者投去蔑視的目光,秉承著老子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弱者道之用”的理念,堅信“強梁者不得其死”,期待著在文化上最終徹底同化或融化武力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