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姜仲醍醐灌頂的那一摔不全是因為冥冥中那種神秘牽連的崩斷刺痛了肝膽所致,還與他近日連續苦思陳軍動向有關。
www.kmwx.net當他向梁帝提出的“五策”逐一應驗之後,陳國已淪為眾矢之的,連暗地里的盟國姜國都不得不遣使去陳國傳達姜帝的憤慨,至于三強國之外的其他小國更是悄然締結了互助盟約,各種形式的援助已經紛紛抵達梁國。
因此按道理說,如今的陳國正處于一種極大的壓力之中,侵梁之舉也應該緩下來了,但姜仲從這幾日得到的錦城軍報來看,陳國沒有任何要撤軍的意思,反而攻城之勢愈急。關于這點,姜仲的判斷是陳帝應該是給了陳道略一個時限,命他在這個時限內必須拿下廬州,完成滅梁大計,不論成功與否,逾期必須撤軍回陳,這也是姜仲感嘆再撐半個月就能獲勝的原因。
但,姜仲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陳道略在看到大勢已去之後,會做出怎樣瘋狂殘忍的舉動來為這次侵梁畫上句號,陳道略不會是那種甘于鎩羽而歸的人,即便是陳帝沒有明旨,他也不會就那樣無功而返,成為他人笑柄,墮了“人屠”威名,他一定會做一些讓梁國刻骨銘心,讓自己不至于完全失掉顏面的事情,而單單屠城顯然是不夠的,畢竟對陳人屠來說,屠城這種小事跟家常便飯一樣,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他要做一件能在歷史上留名的大事。
于是陳道略不惜以自己的大將孫放達為誘餌,也要將梁國上將石當關、梁國未來的名將王伯約誘殺。
毫無疑問,他的計劃是成功的,在落石谷一戰中,雖然他的大將孫放達被石當關一錘砸成了廢人,但是他最終親手斬下了石當關的人頭,還捎帶殺了梁國一個潛質不錯的年輕將領及一位慷慨豪邁的劍客,雖然王伯約的逃走成為此次伏殺的遺憾,但他完全有自信可憑借剩下的十萬精兵完成對王伯約的誅殺。
一位知命境界、戰力巔峰、久經沙場、用兵如神、戰功赫赫的大國元帥手握十萬強兵,立志殺一個小國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將,那麼那位小將的命運基本就已經注定了。
姜仲便是跌下馬的那一刻猛然想清楚這一切,雖然有些晚了。
姜仲回到範府跟楊靈瑤告別之後,又去梨香園跟範老太爺談了一會,最後找飛凰公主去借紅獅,不過飛凰公主無論如何要隨他一起去錦城,姜仲想了想,答應了。
因此當紅玉公主趕到範府時,姜仲和飛凰公主已經走了有一段時間,她來不及跟範寶通多說,立即返回王宮,向梁帝請旨,要率一隊金甲營去錦城,梁帝當然不準︰“太傅此舉已然有些胡鬧,你還要跟著他一起發瘋嗎?”
梁帝與群臣得知姜仲要去刺殺陳道略時,皆感震驚,不過隨後不免又對姜仲這種率性而為、未先請示聖旨的做法感到一些不滿,雖然這次抗陳之戰,大多數策略都是出自陳太傅之手,但每次都要經過梁帝的首肯才能踐行,這次他居然完全自行其是,梁帝心中自然會有種他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錯覺,這種帝王心思,也是微妙。
“陳道略若死,梁國之圍便隨之而解了。”
梁紅玉試著從大局的角度勸服父王,不過梁帝因石當關之死受了極大震動,不可能答應紅玉所請,道︰“須知廬州城才是干系所在,如今最了解廬州城防的只有你與陳太傅,他自去了,你不能再離開,朕不會答應,王兒不必再請了。”
梁紅玉明白父王的意思,也知道父王所言句句屬實,但當她一想到陳人中是去刺殺那個惡名昭著、殘暴不仁的陳人屠,就忍不住一陣心驚膽戰,這種心情,前所未有。
便在這種憂心忡忡的焦躁之中,錦城很快傳來第二份急報,這一份軍報帶來的卻是好消息︰錦城太守馬承忠、大將軍何中行巧施詐降之計,將五萬陳軍引入錦城,隨後聯合黃台、慶陽、樂寧及上陰、九安兩城殘兵對陳軍進行圍殺,五萬陳軍全軍覆沒!
梁帝及朝臣听到這個消息,心情總算好轉,一定程度地沖淡了石大將軍戰死殉國的陰霾。
梁紅玉卻開心不起來,守衛廬州城的梁兵也開心不起來,當玄麟太子和紅玉公主去廬州城頭巡防的時候,三位年輕的將軍跪在他們二人面前,神情悲切至極,懇請太子與公主放他們去錦城,殺陳道略為石將軍報仇。
紅玉公主知道這三位將軍全是石當關的部將,曾追隨石將軍參加了與魔族的狼山之役,刀山火海中錘煉出來的愛戴之情、同袍之義,是何等樣的刻骨銘心、山高海深,除了他們三位,無人能夠體會更多。
紅玉公主道︰“三位將軍身負守衛廬州重任,怎能便離?不妨說與三位將軍所知,太子殿下與本宮已經秘密派太傅去了錦城,相信不久之後,另有捷報傳回。”
三位將軍道︰“陳太傅去了錦城?”
“正是。”
三位將軍原本就是悲傷過劇,無法自處,才一時沖動去求太子與公主放他們去錦城,實際上他們心知肚明,此時根本無法離開廬州,而且石將軍臨行前,也告誡過他們,必要守住大梁這最後一道防線。
即便如此,當他們得知那位神機妙算的陳太傅毅然去了錦城,去為大將軍報仇雪恨,心中就難以抑制的熱血上涌,對陳太傅的欽佩也更多了一層。
不過這些想法念頭是無法持續許久的,等到他們稍微冷靜下來之後,就會想明白,如今便是放眼整個大陸,能殺得了陳道略的人也是寥寥可數,更何況還是帶兵的陳道略。
這個結果讓他們萬念俱灰。
他們自己固然報不了仇,這個世上又有誰能替他們的大將軍報仇?
……
錦城,陳梁兩軍仍在對峙,時至今日,兩邊終于結下了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陳軍誘殺了石大將軍及王少將軍,梁軍則一舉伏殺了五萬陳軍。
在陳道略的冷血主持下,陳軍開始對錦城展開了夜以繼日的攻堅戰,至此,而錦城中則是由靠“詐降計”一戰徹底贏得梁兵信任的楊奇策負責制定守城方略,盡管楊奇策此時已是身心俱疲、心如刀絞。
這次強攻接連持續了三日,錦城雖被打得傷痕累累,搖搖欲墜,但終究是抵住了這一波猛攻,戰事稍歇時,兩邊都接到了新的密令。
錦城內,廬州來函,告知了陳太傅入城的訊息,令何中行、馬承忠務必保衛太傅安全。
陳道略帥帳中,陳帝密旨說了三件事︰
第一,姜國項朝海大將軍之子項起死于落石谷一役,項朝海震怒不已,已向姜帝請旨,要率軍赴梁截殺陳道略,為子復仇,暫時為姜帝壓下;
第二,梁國上將之首王敖之子王伯約忽然出現在函谷關,懇求王敖立即去錦城援救石當關,隨即便昏死在霍青元帥和王敖面前,人族抗魔聯軍九大將軍包括黃著將軍共同為王敖擔保,請霍青放行,王敖已經率軍啟程;
第三,陳吳兩國邊境沖突已起,著陳道略速速從梁國撤兵,回國拱衛邊境。
陳道略讀完密旨,陷入深思,無論他如何目中無人、自信心如何強大,以他現在的狀態,也不敢同時對上王敖和項朝海兩人,而且陳帝陛下所謂著他撤兵衛國,實際上是正式放棄了滅梁計劃,而且既然已經取得了斬殺對方鎮國上將的戰績,此時撤兵,也不算無功而返了。
九月三十,錦城陰天,陳軍撤兵,錦城上下取得保衛城池的最終勝利,同時錦城上下又得知王少將軍安好,更覺歡欣鼓舞。
只有從松岳來的石當關舊部以及楊奇策心中仍存怨恨、不甘以及難以化解的悲痛。
陳道略撤兵的當天,廬州城連傳三道聖旨給馬承忠和何中行,令錦城兵固守城池,不可妄動,與此同時,剛率百騎入梁境的王敖將軍也接到梁帝金牌,旨意命他速回廬州見駕,不得有誤。
梁帝之所以連下這麼多道旨意,是因為陳帝已向梁帝下了請罪國書,宣告梁陳之戰已然正式結束,兩國皆不可再興兵戈。
而此時與梁國隔著一條安廬運河的姜國,也在發生類似的事情,姜帝降了嚴旨到大將軍府,責令項朝海大將軍于府中閉門思過十日。
“抗魔大業未成,人族不可繼續內斗。”
這句話不約而同地出現在了陳帝請罪國書以及梁、姜兩帝的聖旨上。
諸位帝王忽然意識到的抗魔聯盟大業,使得那些滾燙至已經沸騰的熱血,不得不漸漸冷卻。
陳兵逶迤而行,再度經過那片驚心動魄、血海滔天的山林,陳道略一時意動,于是率大軍去落石谷拜祭了一番,正要離去的時候,忽然察覺到哪里不對勁,直到他抬頭看到正前方的一座山上似乎寫著一行鮮紅的大字,不一會,山中紅光彌漫,陳兵這才發現原來四周所有的山上都寫著字︰
“馴乎玄,渾行無窮正象天。陰陽,以一陽乘一統……”
“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
盡是鴻儒先賢名著名篇,不知是何人書寫在這片山林中。
陳道略不屑地冷哼了一聲,傳令道︰“繼續前行!”
大軍剛要起步,忽然陳軍中響起一片訝聲,許多士兵都抬頭看著正前方那座最大的山上寫著的字︰陳道略死于此山中。
陳道略面色陰沉,伸手要來割雲刀,正要揮刀斬山,忽見一處山角轉出一位青衣素布少年。
“在下陳人中,久候陳元帥了。”
陳軍聞“陳人中”之名,無不暗暗吃驚,如雷貫耳,原來他就是那位破了陳大家玉斧殺陣、邀天上月華將太子府夷為平地的點星才子!
當初陳國伐梁,他上戰攻心,引舉世反陳,如今陳國認敗,且人族皆願求和,他卻只身而來,來殺陳道略。
雖千萬人,他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