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最新入庫全本精品總排行榜  

第二百一十八章 人和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作品︰重返1977 | 作者︰瓖黃旗


 熱門推薦: 雪鷹領主 完美世界 武極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貼身校花

    筆趣閣 最新永久域名︰www.biquge001.com ,請大家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李福給洪衍武開出來的藥方子還真對路。www.83kwx.com

    他認識的那位“懋順車廠”的師傅姓孫,叫孫世英。

    今年六十一歲的人了,從十四歲學徒到出師,在“懋順車廠”干了有小二十年。

    這人是專門是做銅活兒的,而且當年教他手藝的師傅,還是以前安定門“永成”的師傅。

    要知道,京城的銅活兒那可是金工藝術里的一個分支,在歷史上相當出名。

    元明兩代,京城的銅匠有兩件最露臉的話兒。

    一個京西臥佛寺的太臥佛,一個是明朝的宣德爐。

    當然,這兩樣,開辦于清中期的“永成”是沒趕上。

    可“永成”也不孬啊。

    這家山西人辦的“銅作”,可是專接宮里的活兒。

    像近代故宮的銅門獅,頤和園的寶雲閣銅亭,都有“永成”的充分參與。

    因此孫師傅也算是師從名門,

    無論鑄制和打制兩“功”,還是瓖嵌、焊接、鍍金、鏨雕、花絲、著色、打磨這些技法,他學得都是京城銅作里較高的水準。

    解放後,因為手藝出色,孫師傅作為從造車廠少數直接被選拔進“金屬工藝廠”的匠人。

    他本人也有幸參與了京城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築”之一——軍事博物館樓頂軍徽的打造。

    這可是當年不得了的壯舉。

    因為別看從地面上看那軍徽不大,但如果把那玩意“搬”下來看,那就大得不像話了。

    實際上這個軍徽加上插座兒的尺寸有八米高,直徑是六米。

    整個是用四毫米厚的銅板,分段打制成的。

    軍徽上有許多麥粒和麥芒,得靠銅匠們用鐵錘和鋼鏨一點一點兒敲,然後鎏金,再組裝在鐵架上。

    孫師傅他們總共幾十個工匠,就憑著幾十雙手,把那軍徽打造的精細入微,看上去如同浮雕。

    這在世界範圍都堪稱首屈一指的絕技。

    想想看,就這水平,孫師傅要再撿起當年造車廠的那點小活兒還算事兒嘛。

    這就跟位名廚想要隨意做倆小涼菜兒下酒差不多一個意思。

    而且同樣要知道啊,為此榮獲“市級勞模”的孫師傅,七級工匠啊,退休後的日子還真不富裕。

    比如說他見著李福,老哥兒倆自然得一起喝上兩盅。

    可他就只請得起一碗芝麻醬面,外加四兩“毛三兒”的散白,搭配個切開的咸鴨蛋。

    就連他家里的小屋也是黑  的。

    最值錢的家當除了一台老式的話匣子,就是一台黑白電視了。

    還是那句話,養孩子忒多。

    饒是老爺子上班的時候能掙一百多,可子女們的好幾張嘴就把當老子的給吃窮了,這麼多年就沒存下錢來。

    退了休也一樣。

    工資變成了百分之七十,孩子們盡管都成家了,可還得給孫子、孫女貼補,而且還不能厚此薄彼。

    也就是干這行的手藝人筋骨都好,老爺子的身體挺硬朗。

    否則,孫師傅的健康要有點毛病,這日子就更難過了。

    那不妨再想想看,這樣的家境,听李福和洪衍武說,願意掏六百塊錢買這麼一輛車,孫師傅是個什麼心氣兒?

    必然是給老師傅高興壞了。

    他拿了洪衍武的錢,當天晚上就火急火燎去張羅人手了。

    結果僅用了三天就把一輛車給鼓搗出來了。

    要說活兒干的是真不錯。

    那車做出來可太精致了,太講究了,和李福當初描述的一點不帶走樣的。

    洪衍武一看見這車的外觀,倆眼珠子立馬轉不動了。

    而再等到親身體驗了一把,讓陳力泉蹬著車拉著自己轉了一小圈兒回來,他就更是心花怒放了。

    因為“屁顛兒屁顛兒”這句話可太形象了。

    在前門樓子底下,他人仰靠在車上,一溜煙兒似的平穩向前。

    車蓬子一支,給遮著老陽兒,再被小風兒一吹,看著繁盛的街景兒,那滋味美透了。

    這一路更是賺足了回頭率啊。

    不但老外踫見都“  ”拍照,就連好多老百姓還以為這是拍電影的道具呢。

    老有人過來搭話,問他們是哪個電影廠的,一會兒要拍什麼電影。

    嘿,這足以證明三輪車的吸引力啊。

    所以試車回來之後,洪衍武當即決定不做二十輛了。

    他要加二十輛,花兩萬四做四十輛車。

    不是為別的,他主要考慮像孫師傅這幫老手藝人可都到歲數了。

    真哪天干不動了,或是不想干了,他還能到哪兒找這樣的好手藝啊?

    說白了,過了這村兒也許就沒這店兒了。

    要想以後不抓瞎,那現時就得多做幾輛,以備不時之需啊。

    至于車多了,一時用不了也沒事。

    萬一哪輛車有了毛病,不也好有個替補嗎?

    何況他還想放老宅兩輛呢,沒事也能拉著爹媽和老婆孩子上街轉轉。

    可反過來,孫師傅卻無疑是被這陣勢給嚇著了。

    听洪衍武報出來要的數目,下巴差點沒掉地上。

    因為老師傅還一直以為他就是要弄一輛玩兒玩兒呢。

    壓根沒想到他會出手這麼大。

    後來經李福一解釋,孫師傅才算真正明白了洪衍武的打算。

    只是這樣一來,老師傅又不禁感慨上了。

    他說世上的事兒是有意思,轉了一個圈兒居然又繞回來了。

    真沒想到造車廠都倒閉好幾十年了,今天居然又見著要買這麼多車,開車廠子的主兒了。

    洪衍武听了這話就樂。

    趕緊解釋,說自己可不是想學《駱駝祥子》里開“人和車廠”吸窮人血的劉四爺。

    他要辦的買賣,是想做到真正的“人和”,目的是讓咱們自己人過上好日子。

    即便洋鬼子挨了宰,讓他乖乖掏錢不說,他還得夸咱們車好,那才行。

    這話挺大氣,也透著股子仁義勁兒。

    孫師傅听得高興了,便同樣一拍胸脯。

    “得 ,就沖你這話,這活兒我保證一定加倍精心,把每輛車都給你做漂亮了。我也希望你真能把外國人的外匯掙來,兌現這個願望。”

    跟著還額外提醒了洪衍武一句。

    “哎,對了,小伙子。你這光花錢造車還不行,最好得弄套房子,好好安置下這些車才是。因為也只有集中起來,才能統一調配,方便修繕和使用。否則要是保養不善,毀了你的車可就不值當了。”

    這話說得肯定有道理。

    其實對這批車存放需要的地方,洪衍武早想到了。

    他頭些日子在西安門大街和府右街中間的光明胡同,花了大價錢買下個兩進的小院兒,就準備干這個用呢。

    不過也得說,要是真開了車廠子,像其他的修繕、保養的問題,他卻真沒什麼經驗。

    那既然此時听孫師傅提起,他又覺得老師傅挺對脾氣。

    便決定一事不勞二主,索性把造車和維護都交給孫師傅來負責好了。

    他就提議,說干脆孫師傅他們就在他買的小院兒做車。

    造完了車呢,他願意再花每個月五十元一人的價錢,長期聘請孫師傅他們幫著管理、維護車輛。

    有事兒干活,沒事兒歇著,只要不耽擱出車就行。

    值班的人也可以換著來,不用人人日日都去。

    這當然是天下掉下來的大餡餅啊,孫師傅怎麼也沒想到還有這份運氣。

    自己和老兄弟們還能在洪衍武這兒,撈個這麼輕省,報酬不菲的長期差事。

    于是連聲稱謝,死活留了洪衍武他們幾個,殺雞買酒的招待了一回。

    就這樣,皆大歡喜。

    辦車廠的地方,人手、乃至後勤和維護,統統解決了。

    而且不得不說,洪衍武的最終決定明智至極,無論是造車還是維護,請就得請真正的行家。

    他在諸位老師傅們身上花得這幾個錢,一點不冤枉。

    因為孫師傅這幫老哥兒幾個,不但會造、會修,他們還懂行里規矩呢。

    真等他們在小院兒干上活兒,他們時不時就會提點洪衍武,講了這一行不少的訣竅。

    就比如說,他們看著洪衍武的人上車別扭。

    就主動提醒,說這三輪車夫上車和下車都必須把腳從前面抬過去,不管後座上有沒有人。

    有人是防止腳踫到客人,沒人時也是為了養成習慣。

    再比如說,他們還主動告知,說有客人年紀比較大,或是比較胖的,下車時一攙扶,受外力就容易受傷。

    所以車夫永遠都不要用手去攙著客人下去。

    一定要彎曲手臂,用上臂給客人搭把手,讓客人自己扶著手臂下車。

    還有,他們又說了,在以前,每位車夫都會必備兩樣東西。

    一是毛巾,自己擦汗的。

    二是拂塵,拍打後座用的。

    另外,車夫即使休息,也不可以直接坐在後座上,只能坐在左車板上,也就是客人上車時踩的那個地方。

    這既是為了美觀,顯得有規矩,也是為了尊重客人。

    不說別的,大熱天的情況下,有些客人一看到滿頭大汗的車夫坐在後座上,人家就不願意坐了。

    總之,這些具有實際意義的好建議,絕非外行人所能懂得或是注意到的,真讓洪衍武避免了不少很可能會犯的錯誤。

    什麼是知識啊,這就是!而且實用!

    還千萬別小看這個,嫌這些規矩繁瑣。

    像今天很多三輪車師傅都坐在後座上。

    有的還躺著,把腳放到前面的座椅上,看著手機。

    有的翹著腿。還有的師傅直接坐在前面的管上。

    這確實是不講究極了,光看著就讓人別扭啊。

    完全可以設想一下,這樣的車,到底有沒有把本來想要坐車的客人“趕走”?

    又或是他們報出的價格,會不會因此讓人覺得“黑”得過分?

    這大約就叫服務意識的欠缺吧。

    其實僅從這些老師傅們的話里就能發現,“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咱們所領悟的程度遠比外國人更早,也更精致。

    只可惜,從辛亥革命起始,翻天覆地的歷史動蕩,和把傳統文化全盤歸于封建糟粕的極端化價值觀,導致了前人的經驗和知識斷代。

    才會讓我們今天的年輕人不得不重新學習這一切,而且是把外國人奉為老師啊。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強烈推薦給您以下精彩小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來源于網友網絡分享與轉載,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不認同,請離開本站。

若本站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或含有非法內容,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飄天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5008561號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