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最新入庫全本精品總排行榜  

第七百六八章 江陰八十一天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作品︰李佑的大唐 | 作者︰西關鈦金


 熱門推薦: 雪鷹領主 完美世界 武極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貼身校花

    筆趣閣 最新永久域名︰www.biquge001.com ,請大家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李佑提出了公車接送考試學子,並且付諸了行動,其實這個公車接送學子的方法,早在漢武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www.luanhen.com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正式確立察舉制度;這一年,漢武帝用車馬接送被各地舉薦的讀書人到京城接受皇帝的考試,以示禮遇,稱為公車,這一次察舉是漢武帝得到了董仲舒\桑弘羊等對後來歷史常識中大影響的大臣.

    察舉制度後來發展成為科舉制,到隋朝成形.各朝政府同樣用車馬接送被徵舉的讀書人,以示禮遇,後來人們就用「公車」作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

    但是後來廢除了,那是因為承受不了其中的銀錢。

    李世民時期的一斗米大約是在3-4錢,而一斗米約等于現在的12斤,換算下來一錢至少能買3斤米。

    除了銅錢外,古代還經常會提到銀子,而一兩銀子則是一千文銅錢,或者也叫作一貫錢,按照現在購買力來看,一兩銀子折合200元左右。

    因為生產力有限的原因,唐朝最貴的交通出行方式就是馬車,雖然馬車速度不如直接直接騎馬,但是舒適度卻要好些,唐朝時期標準的馬車速度是每天可以行進35公里遠。

    不算條件好的可以自備馬車的,當時的市場價大概是每50公里要100文銅錢,35公里則是70文,當然這也要排除那些行李特別多的,需要額外加錢的情況。

    歷朝歷代中,都是進士科最為主要,但是進士不同于鄉試和會試,只在考生所在地方考試,而是要經過中央政府的殿試作為選拔標準。

    古代時期,江南地區歷來就是科舉考試的大戶,這里以南京舉例,從南京到唐代都城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這一段距離以如今的高速公路作為衡量標準大約有1100公里。

    排除天氣原因或是其它因素影響,假設馬車始終按照35公里的勻速行駛,從南京到西安要走上31天,共計要2200文錢。

    如果不想加大成本,沿途更換馬匹,還需要再給馬和人留下休息時間,雖然是休息時間,但是馬車夫也是要算錢的,畢竟自己不可能在休息一天出去干私活。

    這麼一算,31天肯定是不夠了,算上增加的天數,再加上沿途食宿費用,至少也得有四兩銀子才行。

    以唐朝物價計算,這四兩銀子幾乎就是現在的一萬塊錢,這個價錢即使放到現在,都可謂是一筆“天價”了。

    而唐朝剛剛有些起色,所以這個公車,唐朝是負擔不起的。

    朝廷負擔不起,寒門學子就更負擔不起了,所以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場景,那就是古代考生們進京趕考時經常都會背著一個遮陽擋雨的背筐,一路順著京城走去,而這個場景還真的是存在過的。

    但是你走的話,距離京城較近還好,如果是跨省的距離,那就太遠了,我們一般人行走一公里大概需要15分鐘左右,換算為唐代的標準馬車速度,人要是也走35公里,即使一刻也不停歇還得始終勻速情況下,也得要走九個小時。

    同時還要考慮到古代路況還有並不存在高速的說法,從南京出發赴京趕考的考生,可能得要提前將近半年出發。

    那也太久了!

    所以李佑為了讓寒門學子可以有個好的環境,直接貼錢搞起了公車接送。

    ...........................

    第二天的一大早,那位年紀大的書生就帶著大約三四十名的書生來到了縣衙,這些書生們一起報名,而只要你報了名就可以得到十貫銀錢,兩塊香皂...!

    看著自己手中的十貫銀錢和兩塊香皂,很多寒門學子都露出了激動的神色,年紀大的書生叫趙鄭 閉紙 約毫炖吹囊 拖閽斫壞攪俗約浩拮擁氖種小br />
    趙值鈉拮涌蘗似鵠矗 蛭 饈欽制拮右恢備凍 恢備凍觶 諞淮慰吹秸滯約旱募抑心沒亓飼  廡├ 梢閱玫礁且蛭 畝潦槿松矸藎 嘍嗌偕  械鬮 約憾潦槿說納矸 ゲ韉母芯酢br />
    而這也讓很多的讀書人,特別是寒門的讀書人感覺到了朝廷對他們的尊重。

    而江陰縣是李佑第一個讓虎賁衛的公車到達的地方,因為這里有著李佑別樣的情緒,在未來的某一年,也許李佑再努力也無法給阻止那次的浩劫。

    那個浩劫名叫江陰八十一日!

    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剃發令,在江陰典史︰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等人領導下進行的斗爭。因為前後長達81天之久,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

    此役,10萬江陰百姓面對24萬清軍鐵騎,兩百多門紅衣大炮,血戰孤城,抗清81日,擊斃清軍7萬5千余人,親王3名,大將軍18名,最後城破,屠城,無一人降,城內死者九萬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余人。

    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被後世稱為“江陰抗清三公”。

    後世傳紀對江陰的評價︰“有明之季,士林無羞惡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為得意;而封疆大帥,無不反戈內向。獨閻、陳二典史乃于一城見義。

    向使守京口如是,則江南不至拱手獻人矣。”

    此言甚當,滄江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各地望風披靡之時,閻應元以微末下吏憑借江陰百姓的支持,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擊殺清寇數萬人,重挫了清軍銳氣,鉗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斗爭。

    在城破以後,仍拼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華夏反侵略史上留下光彩奪目的一頁。有章服之美稱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誓不與韃子同流合污。

    李佑佩服江陰,所以李佑給江陰學子最大的禮遇,李佑派遣自己身邊最精銳的如歸連護送江陰學子的車隊,離開那天,江陰縣城近四萬人全城相送。

    江陰八十一位寒門學子,在江陰城門處磕頭拜謝家鄉父老的相送,並齊齊發誓,定要高中而歸,為大唐,為陛下,為百姓,謀萬世之福祉。

    夕陽余下,車隊開行,長鞭開道,李佑盡了自己最大的力氣禮遇江陰學子,也緬懷了那江陰八十一天!

    ......................................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強烈推薦給您以下精彩小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來源于網友網絡分享與轉載,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不認同,請離開本站。

若本站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或含有非法內容,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飄天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5008561號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