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最新入库 · 全本精品 · 总排行榜  

正文 第3157章 联手共建北疆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作品:大国军垦 | 作者:大强67


 热门推荐: 雪鹰领主 完美世界 武极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贴身校花

    笔趣阁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2953章 联手共建北疆

    战士能源公司在叶风的支持下,积极响应。www.biquge700.com他们不仅拿出了部分核心技术,以优惠条件与兵团各师市企业共享,还主动投资帮助偏远团场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解决了当地长期以来的用电难题。

    公司负责人表示:“作为从兵团走出去的企业,我们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社会责任账。支持兵团整体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种基于共同价值和使命感的合作模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各师市之间、企业之间,过去可能存在的一些相互提防、恶性竞争的情况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协同配合、资源共享。

    整个兵团的新能源产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快速发展,不仅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极大地改善了边疆地区的能源结构和民生条件。

    在民族团结工作方面,随着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基层连队与地方村镇之间的共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从文化联谊延伸到生产互助、技术帮扶、治安联防等方方面面。

    那种“有事一起商量,有难互相帮助”的融洽氛围,成为了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当然,价值观的塑造和巩固绝非一蹴而就,始终伴随着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仍会不时地试图侵蚀兵团的精神堤坝。

    亦菲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醒大家:“我们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价值观建设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她提出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两头”。

    一是抓好“源头”,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兵团历史和精神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二是抓好“头头”,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整个队伍。

    同时,她也强调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干部职工的实际困难和心理需求,努力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让大家在奉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时代的进步,增强对兵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年后的“八一”建军节,军垦城再次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动似乎更多了一份深沉的内蕴和昂扬的朝气。

    在广场的英模事迹展览区,魏全友等老典型和新涌现的模范人物的展板前,围满了驻足观看的人群。

    尤其是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耐心地讲解着背后的故事。孩子们稚嫩的脸上,充满了崇敬。

    文艺表演中,新增了根据魏全友事迹改编的情景剧《守望》,以及反映新时代兵团青年风采的舞蹈《青春的田野》。

    演员们真情投入的表演,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夜幕降临,绚烂的焰火再次照亮军垦城的夜空。当“兵团精神永放光芒”的字样在夜空中璀璨绽放时,广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亦菲和叶倩倩等兵团领导,与魏全友等老模范、各族群众代表一起站在观礼台上。望着眼前欢乐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亦菲心潮澎湃。

    她看到,老一代兵团人脸上的皱纹里,镌刻着欣慰与安详。

    中生代的眼神中,充满了笃定与担当。

    年轻一代的笑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希望。

    一种强大的精神纽带,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魏全友老人望着满天华彩,轻声对身边的亦菲说:“丫头,看到没?咱们兵团,这精气神,更足了!”

    亦菲用力地点点头,眼眶微湿:“魏叔,是的,我们的精神,丢不了,也会一直传下去!”

    她知道,这条重塑价值观、巩固精神根基的道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明确,步伐已经迈开。

    兵团的传奇,正是在这种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对精神的传承中,不断续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而她,作为这其中的一分子,将继续在这片古老而年轻、苍茫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燃烧自己,照亮前路。

    兵团的这场轰轰烈烈的行动,作为一省领导的阿依江和刘军垦自然不甘落后。毕竟他们也是从军垦城出来的干部。

    北疆地广人稀,领土面积占据了整个华夏的将近五分之一,但人口却只有两千多万,而这两千多万还分为56个民族。

    因为文化,信仰和各种风俗的区别,情况非常复杂。管理起来自然难度也大。

    阿依江作为杨革勇的女儿,又是汉族跟哈萨克族的混血,倒是本身就有一些优势。

    加上本来就是哈佛高材生,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极为熟稔,本身又在军垦城和北疆工作这么多年,如今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候。

    加上刘军垦这个军垦城曾经的市长,军转干部,冲劲十足,阿依江只需要在后面把关就行。

    两个人在仔细分析了北疆的现状之后,决定练手兵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开始重新树立价值观。

    阿依江本身就兼职兵团职务,而叶倩倩在省里也有职务,自然一拍即合。

    于是在经过几次会议沟通之后,决定在北疆范围内,再次推广兵团经验。

    这次联手是全方位的,而军垦城老市长刘庆华的创立的水源改造基金,他们也决定利用起来。

    基金目前虽然由叶风管理,但使用权也只是限于北疆境内。

    原本的计划是引藏水入疆,但因为各种原因,被搁置了,倒是在建立了一个大型水电站,但北疆收益不大。

    她们决定利用这笔基金,系统的改造整个北疆的饮水问题,打破地方和兵团之间的界限,形成统一完整的格局。

    决议形成之后,实施起来自然就快了,当然,这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和施工队伍作为后盾。

    但这些对于如今的军垦城来说,已经不成问题。当然,前期需要勘察和设计,这个时间不会短。

    北疆政府与兵团联合会议的决议,像一股强劲的春风,瞬间吹遍了天山南北。

    由阿依江和刘军垦牵头,叶倩倩和亦菲协同,旨在系统改造北疆饮水格局的宏大计划,正式命名为“北疆清泉计划”,进入了前期勘察设计阶段。

    军垦城老市长刘庆华创立的水源改造基金,在叶风的运作下,首批巨额资金迅速到位,为这场关乎民生与发展的战役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在兵团设计院和省水利设计院联合组成的项目指挥部里,巨大的北疆地图上,开始被各种颜色的线条和标记所覆盖。

    初步的设想是利用已建成兵团水网,结合北疆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构建一个覆盖兵团师团、地方县乡,连通绿洲与牧区的智能水网。

    这不仅仅是修渠引水,更包括水库建设、老旧管网改造、节水灌溉推广、水源地生态保护等一系列复杂工程。

    总工程师由兵团设计院的资深专家,年近六旬的“老水利”陈山河担任。

    他头发花白,脸上刻满了风霜的痕迹,但眼神锐利,对北疆的水文地质了如指掌。

    副手则是省院的年轻技术骨干,三十出头便已崭露头角的维吾尔族姑娘古丽米热·买买提。

    她思维活跃,精通汉维双语,是沟通地方与兵团、技术团队与当地群众的重要桥梁。

    勘察设计团队兵分多路,深入戈壁荒漠、雪山草原,开始了艰苦而细致的野外作业。

    然而,宏伟的蓝图在现实的大地上,很快遇到了第一重阴影——并非来自自然,而是来自人心。

    第一勘察小队,由古丽米热带队,负责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个区域的线路勘察。

    这里既是兵团某师的垦区,也毗邻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传统牧业乡——阿瓦提乡。

    按照初步设计,一条主干渠需要从兵团垦区的水库引出,穿过一片约五公里宽的缓冲地带,为阿瓦提乡日益枯竭的老灌区提供稳定水源。

    这本是“清泉计划”促进兵地融合、造福各族群众的典型体现。

    然而,当古丽米热带着技术人员,拿着测量仪器踏入那片缓冲地带时,却意外地遇到了阻拦。

    几位阿瓦提乡的牧民骑着摩托车赶来,面色不虞。为首的是乡里有名的“倔老汉”艾山大叔。

    “喂,你们是哪里来的?在这里量什么量?”艾山大叔用生硬的汉语问道,语气带着警惕。

    古丽米热立刻上前,用流利的维吾尔语微笑着解释:

    “大叔,我们是‘清泉计划’勘察队的,准备修一条新水渠,以后咱们乡的灌溉用水就不用愁了。”

    艾山大叔打量着她和身后的兵团技术人员,哼了一声:

    “水渠?从兵团那边引过来的水?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半路把水截走?或者在水里动手脚?以前为了抢水,可不是没闹过矛盾!”

    原来,这片缓冲地带历史上曾因水源归属问题,兵团连队与地方村镇之间有过一些摩擦。

    虽然后来在上级协调下平息了,但隔阂与猜忌的种子却埋在了像艾山这样的老一代村民心里。

    他们担心这条新渠会成为兵团控制他们的新手段,或者担心用水成本太高,自己负担不起。

    古丽米热耐心解释,说明这是省里和兵团联合推动的惠民工程,水权、水价都有统一规划和补贴,旨在共同发展。

    但艾山等人将信将疑,就是不允许勘察队在他们认为属于乡里的土地上测量。

    “除非让兵团的人保证,以后用水我们说了算!”艾山态度强硬。

    消息传回指挥部,陈山河眉头紧锁。他经历过那个资源紧张、各自为战的年代,理解这种顾虑的根源。

    技术问题好解决,但这种基于历史遗留问题和不信任的心理“边界”,比勘测地形更难突破。

    “看来,光有图纸和资金还不够。”

    陈山河对赶来商议的阿依江和叶倩倩说,“我们需要先打通人心的‘堵点’。”

    阿依江和叶倩倩深知此事处理不好,“清泉计划”的推广将寸步难行。她们决定亲自去阿瓦提乡走一趟。

    没有兴师动众的会议,只有轻车简从,直接来到了艾山大叔的家里。

    低矮的土坯房,院子里葡萄架下铺着地毯。阿依江的混血面孔和流利的哈萨克语(与维吾尔语相近),让艾山一家感到些许亲切。

    叶倩倩则笑着提起兵团早期,老一代军垦战士如何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互帮互助,共同开荒造田的故事。

    “艾山大叔,我的老首长当年就在这一带当兵,他还说过,是村里的老乡教他们如何在沙地里种活梭梭树,防风固沙。咱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啊。”

    阿依江接过话头,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详细解释了“清泉计划”的运营模式。

    成立由兵团、地方、用水户代表共同组成的用水协会,共同管理水渠、协商水价、分配水量,财务公开透明。

    并且,工程建成后,将优先雇佣当地村民参与维护管理,增加收入。

    “大叔,您看,”阿依江指着院子里略显蔫黄的葡萄藤,“有了稳定充足的水,您的葡萄能长得更好,卖更多钱。您的孙子孙女们,也许以后就能在家乡发展,不用再跑去那么远打工了。”

    艾山大叔沉默地听着,手里的奶茶碗端起又放下。

    这时,古丽米热领着一位兵团老职工——曾经在这一带驻守多年的老连长赵建国也赶来了。

    赵连长和艾山竟然认识,当年还一起扑灭过一次草场火灾。

    “老艾山,信不过别人,还信不过我老赵吗?”

    赵连长嗓门洪亮,“这水渠修好了,对咱们两边都是天大的好事!我拿我这身老兵的名誉担保,绝不让咱们乡亲吃亏!”

    乡里的年轻支书,一位受过现代教育的大学生村官,也在一旁劝说,分析利弊。

    一句句言辞恳切的话说出来,艾山逐渐动容。

    看着诚恳的省里领导、熟悉的兵团老友、还有渴望改变的年轻村干部,艾山大叔脸上的冰霜渐渐融化。

    他端起一碗新斟的奶茶,递给阿依江:“领导,你们说的在理。我们不是要刁难,就是怕……怕再像以前一样。”

    阿依江双手接过奶茶,郑重地说:

    “大叔,时代不同了。现在咱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把日子过好,把家乡建设好。这碗奶茶,就当是我们新的约定。”

    <!-- 翻页上aD开始 -->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本站强烈推荐给您以下精彩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友网络分享与转载,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不认同,请离开本站。

若本站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飘天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5008561号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