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最新永久域名︰
www.biquge001.com ,請大家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殺!”
孫策持槍在袁軍之中馳騁,長槍霸道橫掃,沿途的袁軍騎兵被孫策掃落!
太史慈護在孫策左右,引弓激射,一箭貫穿幾個袁軍。
www.biquge001.com
兩員猛將在十萬袁軍中沖撞,率領精銳騎兵,試圖鑿穿十萬袁軍!
袁紹軍的旌旗招展,兩員猛將騎著戰馬疾馳而來,攔截孫策、太史慈!
“吾乃河北上將顏良是也!快來與我決一死戰!”
幾十斤重的大刀劈來,被孫策長槍格擋,沉重的刀鋒讓孫策身軀為之一晃,戰馬發出一聲哀鳴。
孫策出言嘲諷︰“可是在白馬被關羽于萬軍面前取下首級的顏良?”
“可惡!我必殺你!以後再殺了關羽!”
顏良勃然大怒,額頭青筋結虯,大刀呼嘯,瘋擊孫策!
顏良听說他後來在官渡之戰的白馬津被關羽斬殺,引以為恥。
此時孫策故意嘲諷,引發顏良無盡怒火。
顏良無形的氣勢暴漲,一刀狂過一刀,如驚濤駭浪,覆蓋孫策!
孫策持槍迎戰顏良,一點寒光先至,隨後槍出如龍!
龍虎相爭,在萬軍之中混戰!
孫策仗著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硬撼顏良!
孫策以快制力,長槍的攻勢一次比一次迅捷,疾如狂風!
顏良勢大力沉,一力降十會,暴躁如雷!
“子義,顏良交給我對付,你去戰文丑!”
孫策與顏良接戰,發現河北上將顏良拿自己沒轍,于是讓太史慈專心對付文丑。
太史慈放棄弓箭,取下雙戟,與文丑的長槍激斗,兩員從未謀面的猛將在混戰中廝殺,激戰不下。
孫策強化三軍,吳軍攻勢如虎,讓兵力雄厚的袁紹也很是難受。
雙方站至日落,這才各自鳴金收兵。
吳軍、袁軍在朝歌一帶鏖戰,連戰三日,無法取勝。
孫策在遇到袁紹之後,雙方勢均力敵,孫策擴張的勢力被遏制。
孫策常用的騎突戰術被顏良、文丑遏制,袁紹自身也是極其有手段的諸侯,沒有被孫策徹底擊敗。
“如果公瑾在此,區區袁紹,又何足掛齒。”
孫策收兵回營,不禁感慨。
他所缺少的,只是周瑜一人而已。
如果有周瑜在孫策軍中效力,那麼孫策勢力將會發生蛻變。
隨著各大勢力的地盤擴大和固化,想要繼續擴大,已經沒有那麼簡單。
一旦遇到強敵,死磕到底,往往會兩敗俱傷。
張華也遇到了瓶頸。
在唐玄宗、秦孝公勢力探查消息的細作傳回消息,唐玄宗和秦孝公有結盟的意向,而且雙方還有意聯姻。
“不能讓這兩個勢力輕易聯姻。”
張華獲悉兩大勢力結盟的消息,于是起了心思,決定從中作梗。
“探明兩大勢力聯姻的時間,以騎兵截殺。”
張華設法破壞政治聯姻。
蒯祥已經帶著上千工匠,前去北邊修建塢堡,阻止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南下。
王平、廖化被任命為校尉,帶兵兩萬,駐守北邊的幾座塢堡。
張華還將陳午、田 的乞活軍,也部署在北境。
李自成的老營,戰斗意志特別頑強,對張華勢力的威脅極大。
張華從歸降的胡人部落之中,挑選出南蠻部落的精銳,補充王平的無當飛軍。
有無當飛軍和乞活軍坐鎮北境,張華這才騰出手來,對付唐玄宗和秦孝公。
範仲淹從河洛傳來消息,主要上報三件事,其一,孫策與袁紹在朝歌交戰。
其二,努爾哈赤擊敗朱由檢,朱由檢向範仲淹求援,但範仲淹的兵力只能固守河洛,無力出虎牢關。即使範仲淹勉強出兵,在平原地形也會被八旗騎兵沖垮。
其三,九級文化建築應天書院設立,範仲淹計劃開科舉,選拔人才,進入應天書院培養,提高他們的基礎屬性和天賦。
換而言之,只要人口數量足夠多,篩選出一批潛質較好的人才,進入應天書院,他們的基本屬性可以更高,也有可能覺醒天賦,甚至是領悟第二天賦、第三天賦。
如此一來,一些後人,也有可能誕生名將,不至于斷層。
張華認可範仲淹的決定,于是讓範仲淹籌備第一屆科舉,並且決定筆試的科目。
科舉分為文舉、武舉。
在張華的強調下,文舉除了文史,還要考核法令、算術、時策、經濟、天文、地理等實用科目,並且降低詩詞歌賦、儒家經典的比重,提升法家、墨家、農家的地位。
武舉考慮舉重、騎射、步射,還要考核兵法。
紙上談兵還是很有必要的,至少武將要掌握基本的兵法。
至于如何靈活運用,是人是鬼,那就看武將的天賦了。
比如戰國時期的趙括,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
又比如南宋時期的虞允文,作為沒有帶兵經驗的文官,也是紙上談兵,卻在采石磯以一萬八千宋軍,擊敗十五萬金兵。
所以說,紙上談兵不一定是壞事,只是不同的武將,天賦亦有差距。
張華設立科目之後,就由範仲淹在各鎮組織科舉考試了。
科舉只在各個縣的縣城舉行。
為了保證科舉的公平性,張華設立主考、監試等官吏,還派出士兵看守卷子,維持考場秩序,要是有人敢亂來,說不定會被誅殺。
至于評卷,由各地教諭、考官、吏曹進行交叉評選,按照分數劃分等級。
等級最高的一批人才,張華將會親自召見。
因為可以看到這些人才的英雄屬性,弄虛作假的概率大幅度下降。
第一屆科舉設在兩個月之後,各縣的士子聞訊,嘩然一片,為之狂熱。
張華勢力蒸蒸日上,如果此時出仕,哪怕是混資歷,將來怎麼也可以混一個縣令吧。
而且,張華設立的科舉,不限制男女。
當然,科舉的前提是要識字。
古代女子識字率很低,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參與科舉。
“有點意思,不知道以我的才能,是否可以通過科舉。”
“老夫十年寒窗無人問,既然這次有機會重新參與科舉,那就姑且一試吧。”
“如果被張華大人賞識,當個縣令就好了。”
“你想多了,現在我們大夏也就十二個縣,縣令也就十二人,幾乎都被歷朝歷代的官老爺們佔了位置,哪里輪得到我們?依我看,能當個縣吏就算不錯了。將來領地擴大,再升遷縣令,怎麼也算是人上人了吧。”
一群士子在縣衙的公示欄前,看到科舉的信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不過張華設立的科舉制度,有些不同,在通過科舉之後,這些士人還要在應天書院學習一段時間,再根據在應天書院的提升,進行任用。
絕大多數士人都在積極籌備科舉,其中不乏一些大才,或者有些有潛質的年輕人。
目前,張華設置科考的年紀是十五歲至五十歲,至于年紀更大,精力已經跟不上了。
除了科舉,一些歷史名人可以考慮毛遂自薦,張華也會酌情任用。
河洛有穩定的環境可以舉行科舉,而其他勢力卻未必可以做到。
譬如唐玄宗勢力,因為唐玄宗與安祿山的大戰,唐玄宗勢力已經無暇舉行科舉。
夏鎮,負責治理河洛水利灌溉,同時擔任欽天監的郭守敬,繪制出關中地方的完整地圖,正在計算距離。
在張華攻略關中部分地區之後,郭守敬因地制宜,正在籌劃一項大型水利工程。
郭守敬在完成水利工程的各項計算之後,乘坐馬車,親自來到關中,來游說張華,實現自己的計劃。
“這條水渠,長達數百里,甚至接近千里,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還要耗費許多時日。但是此工程一旦完工,可以灌溉渭水以北的土地上百萬畝,乃至是數百萬畝。關中百年內,不會有缺糧的煩惱。”
“水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在谷口作石堰壩,抬高水位,攔截涇水入渠。關中平原,西北微高,東南略低,水渠的主干線沿北山南麓自西向東伸展,流經涇陽、三原、美原、臨晉等縣,最後注入北洛河。”
“不僅是涇水,水渠沿途攔腰截斷沿山的河流,冶水、清水、濁水、石川水等河流也將注入渠中,加大水量。”
“如此一來,關中平原北部,涇、洛、渭三條大河之間構成密如蛛網的灌溉水道,使得關中平原得到更加充分的灌溉。”
“此乃百年之計,請主公評估利弊,現在就開始著手修築水渠。將來主公統一關中,水渠應該能準時竣工。”
元朝科學家、文臣郭守敬,向張華兜售宏大的水利工程計劃。
郭守敬在關中的地形圖上做好了詳細的規劃,張華大概知道這是一條橫跨關中平原北部的水渠,與渭水平行,充分灌溉關中平原北部的平地,增加關中北部的農田數量。
張華吞並劉淵、安祿山的勢力,正好佔領了關中北部,因此郭守敬才會在這個時候向張華兜售自己的藍圖。
在張華攻略關中時,郭守敬已經開始規劃關中的水利灌溉工程。
作為一個苦逼的土木人,張華打到哪里,郭守敬的水利灌溉工程就建到哪里。
郭守敬對喜歡種田的張華來說,無疑是首屈一指的實干大臣,對張華的幫助,不亞于範仲淹、韓非等人。
文臣不一定看其政治值,還要看其擅長的領域。
郭守敬這次提出的工程,如果可以讓農田增加幾百萬畝,那麼可以多養活百萬人口啊。
百萬人口,又多出十萬精兵。
也正是因為如此,郭守敬才極力推崇這項水利工程。
“這項工程,似乎有點眼熟。”
張華仔細查看郭守敬繪制的水利工程藍圖,總覺得似曾相識。
郭守敬坦白道︰“這項工程,乃是在鄭國渠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秦王嬴政即位,韓國因懼怕秦國,遂派水工鄭國入秦,獻策修渠,借此耗費秦國人力資財,削弱秦國軍隊。但此舉適得其反,使秦國更加強大。關中因為此渠,變為沃野,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水工名為鄭國,故水渠名為‘鄭國渠’。”
“原來是鄭國渠。”
張華就說怎麼這條水渠有些熟悉,原來是戰國時期秦國修建的鄭國渠。
現在的關中平原沒有經過多少開發,還相當原始,因此也不存在鄭國渠。
張華如果要開發關中平原北部,那麼就需要調遣大量人力物力,重新修建鄭國渠,擴大關中地方的農田面積。
張華細問︰“當時秦國修築鄭國渠,花費了多長時間?”
郭守敬答道︰“記載已不詳細,大約是十年吧。”
“十年時間,太久了。”
張華終于知道什麼叫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水利工程與興學一樣,耗費大量時間,以年為單位,長遠來看,才能看到成果,京杭大運河就是如此。
何況古代的建造效率極低。
郭守敬說道︰“此時關中人數更多,而且,鄉勇、工匠、牲畜的力氣比以前更大,因此,大概三五年時間,或許鄭國渠就可以完工了。”
“那從即日起,你負責實地勘察,確認鄭國渠途徑的地方。待我攻滅唐玄宗、秦孝公,再大興土木,召集十萬鄉勇,挖掘鄭國渠。”
張華考慮到還有唐玄宗和秦孝公兩大勢力虎視眈眈,李自成、曹真等勢力也不是什麼等閑之輩,不能在外部沒有穩定的情況下就大興土木,否則不但民心下降,還會耽誤戰事,給外敵有機會長驅直入。
在張華掃滅強敵之前,郭守敬負責帶領水利司的官吏,實地考察鄭國渠的選址,還有修建鄭國渠的嚴格預算,方便張華統籌資源。
張華極其重視算術,要求各個部門、各個縣鎮,編制預算,並且比較實際財政收支與預算的出入,分析原因,追究各個部門和官吏的責任。
來自後世的張華知道算術的重要性,因此才會強調算術在科舉之中的比重。
“這般也好。”
郭守敬對重修甚至是改良鄭國渠,也沒有那麼有底氣,鄭國渠的具體路徑,還是要經過實地考察,才能最終決定整個龐大的鄭國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