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最新入庫全本精品總排行榜  

第23章 哥最不怕的就是古人在我面前顯擺理工科水平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作品︰國姓竊明 | 作者︰浙東匹夫


 熱門推薦: 雪鷹領主 完美世界 武極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貼身校花

    筆趣閣 最新永久域名︰www.biquge001.com ,請大家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沈樹人從來不是怕事之人,哪怕任務再難,只要是對事不對人,他總有執行力去見招拆招。www.399xs.com

    跟父親請教復盤了河道典吏的職責風險、想明白了朱大典的詭計後,沈樹人心情反而輕松了不少。

    不就是既不能貪錢、也不能貼錢、甚至不能用往年潛規則能用的收入,也要把糧食足額運到麼!干就完了!

    比理工科技術創新,比財務管理,現代人是最不怕古人的。

    回甦州後的第二天,沈樹人就大大方方去找了頂頭上司、甦松河道曹振德,點卯上任、交割手續,領受了自己的任務。

    如今是九月,百姓的秋糧已經收上來了,不過納稅工作還沒完成。大約拖到十月,糧食分批入庫清賬後,就可以啟運去廬州前線。

    沈樹人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梳理賬目、確保征收、革新運輸技術。

    跟他同來甦州游玩觀摩的方以智,對沈樹人的淡定很是好奇,兩人閑暇切磋之余,方以智多次提醒︰

    “沈賢弟,我看你是一點都不急,莫非有什麼妙招成竹在胸?這事兒我一個外行都看得出不好辦。

    過往那麼多年,沒有一個河道典吏,是光靠每石一錢三分的過江銀,就把糧食運到江北的,全都會額外加收。你被朱大典盯得這麼緊,法外加嚴,別人能用的陋規你還不能用,能做成麼?”

    沈樹人淡定一笑︰“水運的成本,主要在換船、裝卸,以及湍急之處需要撐篙、拉縴。真在江河湖海上靠風力航行,就是走上一千里地,能花幾個銀子?

    只要我能穩住糧食的收儲,有規律地集中裝船,再用點工巧手段,把裝卸的使費降下來,少折騰幾次,一錢三分也足夠了!”

    方以智听了,顯然還不敢相信,他最近也問過行情了,知道按照原先的潛規則,實際消耗打點的“過江銀”,已經超出明面上一倍不止。

    別人把同樣多的糧食運到揚州,都要花費三錢多每石。

    沈樹人現在是不加價,一錢三分運費就要運到合肥,比到揚州還多走了三百里長江江面、二百里濡須水、淝水和巢湖水面,一共是五百里水路。

    雖說船在水上漂著花費不多,主要是裝卸貴,但這個賬是怎麼都算不過來的。

    沈樹人知道他還不信,就鼓勵道︰“方兄,你不是很想知道宋長庚的《天工開物》內容麼?我好歹看過,只是有些東西做不出來,你跟我一起切磋鼓搗,說不定能頗有收獲。”

    方以智也被激起了好勝之心︰“那就試試看吧。”

    ……

    此後一個多月,沈樹人也不含糊,帶著方以智,再動用了沈家在甦州能動用的一切資源,

    一邊鼓搗新式機械、設計水運裝卸的管理制度,看看能不能從各種角度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沈樹人也不忘想點辦法,平抑甦州本地的糧價——糧價本來跟他沒有直接關系,是知府張學曾的政績。但沈樹人知道,糧價平穩,才能讓他更快更穩地大批拿到糧食。

    否則,就算地方上配合、該征的軍糧都征到了,但只要是分批、分水次倉口交貨,那也會大大降低沈樹人的裝運效率。

    作為現代人,沈樹人很清楚一個樸素的道理︰規模帶來效益,任何事情規模越大,各環節的損耗成本攤銷下去才越便宜。

    十萬石糧食,分三個時間點、五個碼頭,分批交給你。和一次性、在同一個碼頭交貨。承運人的接收成本,是完全不一樣的。

    而偏偏這兩種交付方式,都挑不出錯來,都符合朝廷的律法要求,誰讓法規沒定得那麼細呢。

    ……

    時間很快來到十月中旬,這一個多月里,沈樹人不顯山不露水,外人也不知道他在鼓搗些什麼。

    這天一早,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的沈樹人,終于托了關系,備上一份禮物,親自去趟吳縣,求見甦州知府張學曾。

    想請張府台出面,幫他與甦州各縣豪紳大戶打個招呼。

    張學曾本不想接見這種八品小官,但最後還是看了沈廷揚的面子。一見面,他也是覺得挺感慨︰

    “賢佷真是後生可畏吶,三個月沒見,不但沒被之前的官司所擾,反而還進了國子監、捐了官,可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多虧府台玉成,”沈樹人很客氣地放下禮物,然後就開門見山,

    “卑職此來,是有一事相求——不知府台以為,如今甦州糧價如何?民間豪紳巨室搶購屯糧的趨勢,府台可希望緩解?”

    這問到了張學曾的擔憂處,他立刻被勾起了興趣。

    “誰說不是呢,浙江大旱,從外面買來的米,到甦州要每石三兩多!富戶倒是沒什麼,貧寒百姓可怎麼辦。賢佷莫非能解此頑疾?”

    張學曾的語氣中,隱隱然有些期待,卻又不敢過分奢望。

    一個十九歲的少年、剛剛做官,怎麼可能解決這樣的大患!有這本事,還會是八品小官?

    沈樹人便誠懇分析道︰“卑職以為,甦湖素來是天下富庶、魚米之鄉,本地大戶常年積貯,就算今年遇到浙江旱災,外購變貴,甦州本地的存糧,也是絕對夠吃的。

    關鍵是人心浮動,讓大家有了預期,覺得‘將來糧食還會更緊缺、災害也會越來越多、糧價還要漲’,如此,便催生了買漲不買跌。

    在府台而言,本地的赤貧百姓會因糧價上漲受害。對河道衙門而言,各鄉糧長能拖則拖、分批分地交割,平添許多損耗不便。所以,雙方應該同氣連枝、並力解決此事。”

    張學曾︰“這是你們曹道台的意思?”

    沈樹人也不隱瞞︰“曹道台是朱總督的人,朱總督跟我們沈家不對付,府台應該是知道的。但這事兒做成了,對雙方都有利。”

    張學曾想了一下,覺得還是自己的政績比較重要。

    曹振德他是得罪得起的,大不了別外人知道他和沈樹人有深度合作、別得罪朱大典就好。

    張學曾深呼吸了一口︰“那你有什麼辦法?”

    沈樹人圖窮匕見︰“之前幾個月,卑職在太倉、昆山等地的自家莊園,和親友故舊的莊園里,試點了一些增產之法。

    雖然僅憑我們一己之力,出產不了多少食物。但如果這些奇思妙想能夠推而廣之,讓甦湖富戶競相效法。

    絕對能讓人產生‘未來本地糧肉自給會提高、需要外購的糧食會變少’的預期。這種預期一變,供求自然舒緩,囤積拖延納糧的情況也會變少。”

    張學曾終于眼前一亮︰“還有這種妙法?那本官倒是要看看。如果確有實效,本官自然會動用職權,在甦州各縣推廣。”

    沈樹人︰“那就請府台明日到昆山一行,觀摩我沈家的莊園。”

    ……

    第二天一早,張學曾就帶了不少幕僚,還有心腹屬吏,坐船沿著瀏河,從吳縣抵達昆山。

    沈樹人沒讓他直接去太倉,那樣路途太遙遠,知府也沒耐心。

    樣板試點的莊園,其實就是沈樹人幾個月前剛剛從董小宛手上抵債弄來的“董家繡莊”。

    當時他弄到的莊園,也包括繡莊附近一些桑園田地。後來反正沈家錢多,沈樹人又兼並了周邊一些桑田,如今頗具規模。

    十月深秋,陽澄湖邊寒風瑟瑟。此處港汊泥淖縱橫,田園也都被自然的低窪地勢分割成小塊。

    張學曾稍微走了一會兒,進入沈家的莊園地界後,發現地形愈發復雜。

    一行一行稠密的桑林,和一道道長條狀的淺水池塘交替錯雜,每一道田壟的寬度都不超過三丈。

    張學曾不由覺得奇怪︰“本官也知道陽澄湖邊低窪泥淖之處甚多,但印象里也不至于如此復雜難走,你們這是又圍湖造田了麼?”

    沈樹人在旁邊指點道︰“好教府台得知,這是卑職與幾個同年,根據徐閣老《農政全書》、宋長庚《天工開物》所述之法,再加改良,弄的‘桑基魚塘’。

    甦湖兩府,如今民生上最大的弊病,便是因為蠶桑之利數倍于種稻,甦絲湖絲售價又是天下最貴,所以多半良田都成了桑園。

    但卑職鑽研之後,發現桑林只是所需水肥較多。只要灌溉充沛、肥力足夠,桑樹完全可以種得比目前農家慣用的種法更密集。

    而甦州地勢低窪,泥淖濕地眾多,只要把低處稍作深挖、挖出之土堆在兩邊高處,把溝、壟之間的高度差拉大,完全可以溝內養魚,壟上種桑。

    像這樣每一道壟上種兩行樹,確保每一株桑樹離岸邊不超過八尺,完全可以連灌溉的辛勞都省卻,桑樹的根系足以吸到旁邊池底的滲水,魚糞還可直接肥桑。

    如此,在桑樹總量不減的情況下,就能比原本的旱田多養一茬魚。魚雖不便運輸、保存,好歹能補貼本地百姓吃食,讓百姓少吃一些稻米。擠出更多的外購糧米用于繳納漕糧、軍糧。”

    明末大規模養魚還是比較罕見的,天然水體沒法養,人工家養也多半只是在小池塘里。商業化程度高的魚類販售,主要是靠捕魚。

    畢竟古代人口少,捕撈器械也差,自然資源都沒枯竭,也就懶得人工繁育了。

    張學曾還有些狐疑,就隨便挑了一個長條形的池子,讓沈樹人兜底攔網,想確認一下單位面積的產量。

    沈樹人也不含糊,他的操作很快讓張學曾大開眼界︰這些陽澄湖岸邊的桑基魚塘,甚至還基于自然地勢高低,做出了好幾層梯度。

    雖然每一個階梯之間的水位落差只有幾尺,誰讓甦州這地方平坦呢,但也夠用了。

    沈樹人在一條池塘的盡頭,用漁網攔住口子,然後扒開封土,讓池水自然流到下面一級階梯的魚池中。當上面一階的池溝水位下降了兩尺後,很多魚已經被沖刷纏在了攔水漁網上了,連捕撈的勁兒都省了。

    還有很多並非沈樹人投苗養殖、而是當初從陽澄湖引水時自然流進來的大閘蟹,經過一兩個月的育肥,到了這深秋時分,也是頗為飽滿。

    可惜對明朝的人而言,大閘蟹顯然不如魚值錢,這玩意兒肉太少了。

    “這麼方便?看來讓百姓養魚,確實比在太湖、陽澄湖上捕撈要省力得多了。甦州種桑園的人那麼多,也不用專門給魚備食,簡直一本萬利。”

    張學曾想明白這個道理後,簡直喜出望外。

    沈家這點魚蟹根本不頂事,但這個技術思路太值錢了。沈樹人肯拿出來讓大家學習,甦、湖兩府人民對于糧價走勢的心理預期,就會發生變化。

    “期貨空頭消息”算是被沈樹人玩明白了。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強烈推薦給您以下精彩小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來源于網友網絡分享與轉載,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不認同,請離開本站。

若本站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或含有非法內容,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飄天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5008561號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