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最新域名︰
www.biquge85.com ,請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
第106章 宵旰憂勤,案牘勞形
將雜稅派回正稅,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官紳有免除正稅的特權。
www.biquge500.com
雖說有額度限制,時間期限,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官紳幾乎就是有無限的正稅免除權。
這也是為什麼百姓會爭相將田畝投獻徐階。
如今既然試點要改動正稅,那這就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官紳要不要免稅?
張居正靜靜坐在矮墩上,听皇帝逐一道來。
垂目低眉,迅速將皇帝的話語,在腦海中過了一遍。
直到皇帝一連說完三條,沒再往下說,他這才緩緩起身。
張居正想了想,拱手行禮道︰“陛下,雖只松江一府,但,終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上下都盯著……”
皇帝說完三條,就沒有簡單的。
將苛捐雜稅合並回正稅,說得簡單,問題可就多了。
正稅提高後,怎麼遏制地方官府,換個面目繼續加派?
若是一頭提高正稅,一頭繼續加派,百姓又當如何自處?
要知道,正稅是中樞收上來的,雜稅可就不一樣了。
若只是松江一府之地也就罷了,屆時鋪陳天下,各地官府失了進項,免不得群魔亂舞。
至于士紳兼並之事就不必說了。
這是幾千年的難題,做七分,能有兩分成效就不錯了。
而士紳納稅……更是難上加難啊!
朱翊鈞點了點頭,也沒把話說死︰“先生總理陰陽,自是深諳其中三昧,所以朕才要先問問先生的意思。”
說到底,還是封建王朝對地方治理的追求,實在太低了,全都習慣了粗拿粗放。
譬如最重要的兩條,人事權和財權。
前者,基本也就保留一個任免權,至于任上怎麼治理?自為之。
如今的考成法,就是在拿回本應該屬于中樞的事務委派權,以及考核權。
阻力重重,一言難盡。
而財權就更沒得說了,歷朝歷代,只要稅能收上來,就萬事大吉了。
至于說稅怎麼收上來的,什麼兼並,什麼士紳免稅?沒施行包稅制就不錯了,哪還管得了這些。
如今朱翊鈞想做的,便是在財權之上,插手稅賦的分配。
事關重大,兩人言詞之間,自然是謹慎小心。
張居正沉吟片刻,開口道︰“陛下,如今內閣跟戶部本來意思,是改進鞭法,拿出個章程後,在松江府先試個兩三年,再逐步完善。”
“陛下既然要將雜稅合並回正稅,正好也可以趁著這個時機,換個名目。”
“就是正稅之外額外增派……恐怕在所難免。”
賦以田畝納課,役以戶丁征集,賦役之外還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貢之類的額外加派。
所謂一條鞭法,簡而言之,便是賦役合一,按畝計稅,以銀交納。
既然將這些正稅、雜稅,全部簡並為征收銀兩,那同樣可以作為新的正稅名目。
那十稅一,七稅一,都是無妨。
什麼正稅,雜稅,以後都換個名目,就叫一條鞭稅。
但合並正稅容易,想要杜絕地方額外增派,卻不太現實。
言語之中,說不上勸諫,卻也有著打預防針的意思。
朱翊鈞自然也明白,這是怕他期望太高,屆時事有不協,難免胸中塊壘郁積——正稅提高了,卻又不能杜絕攤派,那百姓就得怨聲載道了。
吏胥縱其奸,閭閻受其困,都是新政常見的事。
朱翊鈞斟酌了一下,開口問道︰“先生,若是按照鞭法,賦役征課不再由里長、糧長辦理了吧?”
張居正頷首︰“賦役征課折成銀兩後,改由松江府直接征收,解繳入庫,此後的解運事宜,也不再紛擾百姓。”
朱翊鈞也認真道︰“里長、糧長中樞鞭長莫及,但若是到府縣,多少能管束一二。”
“先試試罷,一府一省慢慢來,船小好掉頭。”
張居正至多也是提醒一句,見皇帝听進去,也不再多勸。
他行了一禮,應承道︰“合並正稅的具體事宜,臣與戶部商討後再奏請陛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正稅稅額應該定多少、雜稅折銀怎麼折、丁役怎麼折,都要籌備得精細點。
想到這里,他莫名想到往後兩屆科舉——應該給戶部多補些官了,否則屆時未必忙得過來。
張居正按下發散的思緒,收攝心神,繼續著奏對︰“陛下方才所言之二,容許百姓之間的合作生產……”
他頓了頓,意味難明︰“不知陛下指的百姓是?”
這同樣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徐階當初都致仕了,難道不能自稱一聲百姓?
又或者,哪怕自己是官紳,但家族里總有人是白身。
屆時躲在幕後,名義上說得過去,又當如何?
朱翊鈞心中有些可惜,隱晦地看了一眼張居正。
他這先生,哪怕沒有出知地方,對于這些地方情弊,也如此了然。
也就是大明的仕途不夠科學,內閣首輔大多在翰林院、六部打轉,沒有地方經歷。
若是張居正真的從縣府一路堪磨到中樞,都不知有何等風采。
朱翊鈞心里想著,面上卻絲毫沒有停頓,接上張居正的話︰“百姓,自然是持有田產,自己耕作的百姓。”
“所謂合作生產,應當是宗學、宗田這等形式。”
“而雇佣佃戶的地主這一類,則是萬萬不能兼並。”
換句話說,生產資料可以合並,但只能是共同持有的形式。
那種地主兼並,壓榨百姓的路子,便要狠狠打壓。
初衷在于,朱翊鈞不願意遏制經濟活力,卻要防止大肆兼並,形成士紳寡頭。
生產資料用于擴大再生產就好了,用于享樂,皇帝就不樂意了。
當然,想法是好的,具體能做出幾分效用,那就不好說了。
還是那句話,朱翊鈞還年輕,試錯的時間還很多,每一步都是經驗,每一步都可以慢慢摸索著前行。
張居正立刻了然。
要從所有權上來分辨,明面上倒並不難。
難點在于如何施行下去——從上到下的阻力,恐怕不會小。
張居正沉默了半晌,才緩緩點頭。
他正要緊接著論及士紳納糧的問題,只見皇帝站起身來,朝自己擺了擺手︰“午後坐得有些困乏,出去走走,路上說。”
說罷,朱翊鈞便走到近前,把住張居正的胳膊,拉著往外走。
張居正無奈跟上。
兩人走出承光殿,側殿的張宏,以及殿外值守的蔣克謙等人,立馬跟了上去。
等皇帝招手讓人跟遠些後,張居正才繼續說及正事,也就是方才所說,官紳納糧之事。
張居正神情顯得有些嚴肅,認真說道︰“陛下,臣也知,本朝稅賦,多為官紳所截留。”
“臣亦明白陛下所憂慮——若是稅賦簡並,恐怕變本加厲。”
“臣深知之,但臣仍是不得不勸誡陛下……”
“官紳納糧之事,時機還不成熟。”
與士紳納糧相比,原先所商討之事,簡直可以說是不過塵埃。
先前之事,最多引來府縣衙門、鄉紳地主的怨懟,甚至暫時還能控制在松江府地界。
但士紳納糧這種事,哪怕只是一縣之地,都要引起軒然大波。
但凡透露出一點風聲,那就是跟天下所有官吏為敵!
為什麼朝官都動輒請致仕?
為什麼陸樹聲至今不來吏部赴任?
為什麼花花轎子人抬頭,致仕之後都要追封虛職,高配一級?
就是因為官吏致仕後,可以免稅!
好日子都在致仕之後呢,既可以不用坐班,又不用受皇帝鳥氣,田畝、佃戶都在等著自己,弄個院子買下半城,不是更輕松自在?
現在好了,皇帝一句話,大家辛苦半輩子,就要納糧了。
往後還怎麼連田阡陌?還怎麼富甲一方?
為官時不給俸祿,眼看就要致仕了,皇帝又是貼補後來者績效,又是取消免稅權。
合著好處沒有,壞處全給自己佔齊了?
屆時一旦串聯起來,中樞、地方省府、統統都要受到來自于朝廷自身的反噬!
簡直就是掘朝廷自己的墓!
朱翊鈞走在前面半個身位,靜靜听著張居正勸諫。
待到後者說完,朱翊鈞才開口道︰“先生老成持重之言,朕受教了。”
“朕倒也不是準備一蹴而就,只是有意與先生商討一番。”
張居正听出皇帝話里的未竟之意來。
兩人現在多少也習慣了對方的表達方式。
見狀便直接遞過梯子︰“還請陛下明示。”
朱翊鈞隨意摘下一片葉子,在手里掐成兩段,搖了搖頭︰“一點思路,給先生參考。”
他頓了頓,回頭看向張居正,緩緩吐出幾個字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張居正一怔,立刻恍然大悟。
而後卻慢慢皺起了眉頭,顯然是開始思考起利弊來。
朱翊鈞靜靜看著張居正長考,心中卻思緒萬千。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官吏致仕後的超規格待遇,成為中樞財稅負擔的,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雙軌並單軌,又改回雙軌,如此拉扯數十年,都還未分出勝負,他可是記憶猶新。
一句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作為一個時代的經驗,朱翊鈞自然不介意拿來用用。
官戶免稅?
現在的官吏,免還是繼續免,只不過後面考進來的,那就不好說了。
分化瓦解,內部起火,多好的辦法——這就是後人的智慧。
張居正一時半會不敢妄下定論,猶豫了一會,還是行禮懇請道︰“陛下所言……容臣緩思。”
事涉國家大事,哪里能三言兩語得出結果。
皇帝給了思路,可不可行,總要多方論證商討再說。
朱翊鈞失笑,點了點頭︰“此事也不急,先生回內閣好生思慮。”
“不過,沒個具體的章程前,不要走漏了風聲便是。”
張居正應聲稱是。
隨後兩人又說了些別的政務。
包括發太倉銀三十七萬兩于各邊糴買糧料草束。
升山東左布政施篤臣為順天府府尹——值得一提的是,前任順天府尹孫一正,今日又在大牢中供出一批贓款,累計抄家已有二十余萬兩了。
此外,還有漕運總督王宗沐的條陳,一曰繪制近海海運圖冊,點明暗礁、勘測風暴等;二曰造官船,統一樣式以便民運。
皇帝沒什麼異議,下工部、戶部。
若說有什麼為難的事,還是浙江道監察御史,謝廷杰這廝的奏疏。
好端端的沒事找事,前些時日上疏,質問朝廷為什麼不給王陽明抬進孔廟,享受祭祀。
言說什麼,新建伯王守仁者,良知之說妙契真詮,格致之論超悟本旨,其學術之醇,安可以不祀也?
王守仁,號陽明,軍功封爵,乃是心學集大成者,著書立說,稱宗做祖。
也就是所謂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那一位。
在心學門徒眼里,這位就是聖人,自然要進孔廟,跟孔子一同享用祭祀。
本來都來來回回吵了好多年了,如今又是卷土重來。
謝廷杰奏疏一上,當場就捅了馬蜂窩。
在中樞本就邊緣化的心學弟子,立刻就抱團起來,聲援附和,請求皇帝祭祀王陽明。
但王守仁除了門徒,自然也少不了反對之人,更何況還是入孔廟,享受聖人祭祀這種事。
異見一出,朝中立馬就為此爭論了起來。
加上別派煽風點火,翰林院、禮部都為這事吵得不可開交,天天上奏想說服皇帝。
朱翊鈞對此也不想沾染。
都都不看,一股腦送去了兩宮。
李太後自然是不懂這事,只能下內閣議論。
如今內閣議論不下,張居正便想抓皇帝出面定個調。
朱翊鈞听了這事,連忙支支吾吾糊弄了過去——兩頭得罪人的事,還是留給兩宮吧,朕還小。
張居正看著眼前這個有些滑頭的皇帝,差點忍不住白一眼。
剛才還讓自己不要操勞,注意身體。
如今真拿出內閣遇到棘手問題,又開始裝傻充愣。
得虧是經筵暑日暫停了,否則明日就得換課程,借題教育一番了。
嗯,不過也不是沒別的方式,明日獻上宣宗章皇帝的御書詩歌冊軸,還是順勢點兩句罷。
兩人稍微散了會步,樹蔭已經有些遮擋不住日光了,便找了個涼亭走了進去,稍作休憩。
張居正繼續下一道正題︰“按照王崇古的意思,兵部侍郎協理戎政這位置,暫且空了下來,他直接經由兵部各司廳介入京營的事。”
朱翊鈞點了點頭。
這就是邊將出身的好處了,一旦入了內閣,將兵部在京營的權勢架空,只在一念之間。
如今操練、整備的具體事務,交給了顧寰,而清楚空餉,將領懲治,則托付給了王崇古——朱翊鈞只控制著京營發餉之事。
他想了想,誠懇請托道︰“元輔,朕跟王閣老的意思,往後京營恐怕會時常到邊境輪戍,還要內閣多幫襯一二。”
輪戍不只是兵部的事,涉及到工部、戶部、地方督撫,不能每次都像岳陽衛一樣霸王硬上弓。
張居正沒多說什麼,這都是日常事務了,拱了拱手,便應下了這事。
這時候他突然想起一事,認真提醒道︰“陛下,還有一事,鹽政衙門的事差不多議出來了。”
“殷士儋過些時間便要入京領旨。”
“如今正在定論此事,這些時日的廷議,陛下莫要再推脫了。”
皇帝放假之後,整天不是習武御射,就是釣魚游泳,不鞭策一二是不行了。
朱翊鈞小心偷瞄了張居正一眼,見他神色凜然,已經拿出老師的架勢了,連忙從善如流︰“先生放心,朕省得了。”
張居正見狀,稍微舒緩了神色。
看了看天色,已經奏對了半個下午,時候已經不早了。
張居正稍微理了理思緒,說起今日最後一事︰“陛下,湖廣如今還有兩事,需要陛下斟酌。”
朱翊鈞一听,立馬肅然以對︰“先生請說。”
這是近來最為傾注心神的幾件事情之一,容不得馬虎。
張居正從懷中拿出一份奏疏,恭謹道︰“陛下,按例,今年各省應當減釋的重囚、舉薦的鄉間遺賢,各地奏疏都呈報到了六部。”
“江南重囚四十二名口等,刑部、大理寺減釋了二十七人,山東減釋了十三人等……”
說到最後,他頓了頓,語氣有些復雜︰“湖廣重囚,無人減釋。”
朱翊鈞聞弦知意,立刻明白張居正的意思。
他難得有些緊張,連忙解釋道︰“先生,不是朕的意思!”
誰這麼賤,玩這種挑撥離間!
人活在世上哪里能不顧鄉人。
張居正作為湖廣出身,有些事免不了俗。
張居正拿出這事,並不是要為重囚求情,而是在試探自己——是不是因為一時喜惡,要在政治上懲戒湖廣。
否則,為什麼大家都照章辦事,就湖廣一個人都沒減釋!?
重囚只是苗頭,未竟之意,說的是官吏升遷、科舉錄用等等等等。
今天敢區別對待,以後是不是湖廣就永不敘用了?
所以才有這一問——這到底是不是皇帝的意思。
但朱翊鈞實在冤枉!
他連忙自陳︰“且不說先生便是湖廣出身,退一萬步說,湖廣的事情中,張楚城便是湖廣荊州府江陵人。”
“朕豈有不分是非之理?”
張居正搖搖頭,認真道︰“陛下,臣並非居功自傲,來質問陛下,而是提醒陛下,要當心這種事。”
“不止重囚,舉薦的鄉間遺賢,湖廣也一人都無。”
“減釋重囚是刑部、大理寺所為,舉薦之事,是地方督撫、吏部辦的。”
“陛下,揣摩聖心之輩,古往今來……太多了!”
朱翊鈞一滯。
而後陷入默然。
他理解張居正話里的意思。
事情涉及刑部、大理寺、吏部、地方督撫,沒幾個人都這麼大能耐串聯。
即便有,也不會這麼小家子氣,干這種沒甚效用還顯得蠅營狗苟的事。
很大可能,只是單純的不約而同,有意投皇帝所好。
而張居正的言外之意,未必沒有試探皇帝對湖廣的態度——畢竟馬上就要科舉了。
不過更多的,也是在提醒皇帝朱翊鈞。
既然喜惡表達這麼明顯,那就要小心這種打著為皇帝好的旗號辦事之人了。
朱翊鈞腦海中過了一遭,想透之後,緩緩開口道︰“先生金玉良言,朕听進去了。”
張居正滿意點了點頭。
又說起另一事︰“至于第二事,乃是今日湖廣布政使徐學謨的奏疏到內閣了。”
“問及聖上意下,湖廣之事,究竟要做到如何地步?”
“朱希忠……是否有些殺戮過甚了。”
()
<!-- 翻頁上aD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