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最新入庫全本精品總排行榜  

正文 第148章 勤勞匪懈,完粹淳龐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作品︰萬歷明君 | 作者︰鶴招


 熱門推薦: 雪鷹領主 完美世界 武極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貼身校花

    筆趣閣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請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

    第148章 勤勞匪懈,完粹淳龐

    安民廠外漸漸飄起了鵝毛大雪。www.biquge700.com

    魏朝貼心上前,給皇帝跟禮部尚書送上大氅。

    又將雪傘交到了中書舍人鄭宗學手中,這才緩緩退下。

    小皇帝撥開了鄭宗學的傘,伸手用手背接了一片雪花,又隨手抹去。

    馬自強仍然低著頭思索皇帝方才的話,緘口不語。

    一時間雪花盡數落在馬自強的肩上。

    君臣二人,都在為皇帝方才拋出的話題而各有所思。

    武臣參與廷議的例子有的是。

    近的來說,當初庚戌之變,世宗皇帝病急亂投醫,別說武臣守將了,就連逃難的百姓,都叫上廷議問過話。

    但朱翊鈞此番問出這話,自然不是要顧寰臨時上殿問話的。

    而是要給京營總督這個身份,一個廷議參政的位置。

    廷議是什麼?廷議就是中樞最核心的參政議政大會!

    如今參與廷議的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光祿寺、太僕寺、翰林院、國子監、六科等部司堂官,便是如今大明朝最核心的官吏。

    林林總總算起來,約莫三十余人。

    其中有幾個武臣呢?

    當然是一個都沒有。

    以文馭武,是洪武以後的國策。

    這是系統追求穩定自發的演變,本是無可厚非,也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但問題在于,參政權是最基本的權利。

    如果某些階層連一點參政權都沒有,地位便會逐漸向下滑落,無論聲稱的地位有多麼高貴。

    如今的武官,便是如此。

    即便貴為帥臣,在文臣面前也只能做“門下走狗”——“武人至大帥者,干謁文臣,即其品級懸絕,亦必戎服……趨入庭拜,其門狀自稱走狗,退而與其僕吏齒”。

    這是私下干謁,要是去兵部公干那更不得了。

    所謂“總兵官領敕于兵部,皆跽,問為長揖,即謂非體”。

    只長揖是不得體的,得恭恭敬敬磕大頭!

    帥臣總兵尚且如此,衛所將士就更不用說了,“雖一諸生可役使之”。

    積輕積弱,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

    長此以往,是真沒戰斗力!

    以文抑武不能這樣搞。

    在政治上適當傾斜,不允許入閣、制度上受兵部管轄、言官建在營衛里,這些都沒問題,哪怕有瑕疵也可以慢慢優化。

    但專業的事,必須專業的來,同時要賦予其職權範圍內正常的權力。

    事關兵事的參政權得給人家啊!

    既然如今王崇古有意對韃靼興兵。

    那麼正好趁著這個機會,看能不能在廷議三十余席里,騰一個京營總督的位置出來。

    當然,除了拔高武臣地位之外。

    更現實的用途在于,雖然武臣是接受皇帝跟兵部的雙重領導,但廷議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的!

    一旦武臣進了廷議,就能在程序上,讓皇帝直接越過兵部,指揮京營!

    這是體制的大改動。

    在禮法上找依據,是不可逾越的第一步。

    馬自強對此,同樣心如明鏡。

    皇帝這一年里,針對京營已經做了不少事了。

    先是啟用軍陣履歷豐富的京營老上司顧寰為總督——比起彰武伯而言,這位幾乎是靠著在軍中的個人威望指揮兵丁,而不受兵部轄制。

    而後又借著梳理鹽政拿回來的銀兩,專給京營將士補發了餉銀——十萬將士,就用去了六十余萬兩!

    此後,更是空置著兵部侍郎協理戎政的位置,將王崇古推入內閣,主導京營輪戍練兵之事。

    如今更是赤裸裸為武人張目,想將顧寰推上廷議。

    正因為馬自強明白,才更猶豫不定。

    這種事,為難啊!

    雪越下越大,不一會兒,地上就覆上了薄薄的一層。

    皇帝悠然踱步,走到了屋檐之下。

    馬自強跟在皇帝身後,一同避雪。

    二人站定後,馬自強終于忍不住開口道︰“陛下,臣深知陛下廣懷天下,並恩文武。”

    “但……術業有專攻,廷議涉及升黜、財賦、禮法、大工、刑鞫,武臣未必能夠勝任。”

    這是試探。

    單純專業的事,都部議完了,上廷議都是各部衙門有交叉的事情。

    兵部也從沒見過插手會試考官的人選不是。

    真正要插手這麼多事的,只有內閣!

    馬自強更多的憂慮,還是在擔心皇帝在文武之間的態度,別是像武宗皇帝一樣,讓武臣影響了大政。

    朱翊鈞抖了抖手腕,將有些冷的手揣進了袖子里︰“大宗伯言之有理,術業有專攻。”

    “武臣廷議,也只允在軍事上參議,除大戰、本營升黜、餉銀諸事外,余者一概不必上廷。”

    這是給馬自強承諾,也是一種表態。

    中樞會議能不能列席都是天大的區別,能參議軍事更是不得了的進步。

    當然,到時候自己想的話,總有兵事將顧寰叫到廷議上去的。

    馬自強聞言,略微放下心來。

    不過還是有些猶豫。

    他小心翼翼問道︰“若是如此的話,那便與兵部職權有所交迭了。”

    別看京營名義上歸總督管轄。

    但實際上插手的各方多了去了。

    兵部侍郎協理戎政,視閱侍郎視閱京營九邊,右都御史督理京營,乃至科道言官視察的時候,說話也比總督好使。

    如今皇帝顯然是有意將京營的實際控制權,收回到總督手中。

    武臣想上桌吃飯,罵娘的人必然不會少。

    但馬自強這話,朱翊鈞自然想過。

    不然他也不會先問馬自強有沒有禮法上的支持了。

    朱翊鈞略微露出一絲不耐煩︰“各司其職嘛。”

    “大宗伯不妨先告訴朕,禮制上有沒有妨礙?”

    禮制的事情,其實隨便找個中書舍人,都能翻出一大堆成例來。

    但方案歸方案,更重要的反而是馬自強跟禮部的態度——朱翊鈞現在要的就是一個態度。

    馬自強見皇帝臉上已然露出一絲不耐,情知需要決斷了。

    他將京營的沿革、兵部的人事、皇帝方才的言語,迅速從腦海中過了一遍。

    片刻後。

    馬自強咬了咬牙,下拜道︰“陛下,此事自有成例。”

    “國朝之初,多有武臣兼領中樞文職,參決國家大政。”

    “湯和、鄧愈便兼為御史大夫,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更是共議軍國重事,總中書省、御史台。”

    “若說彼類皆是特例,那還有洪武三年舊制,諸臣封爵時均加參軍國事、同知軍國事、同參軍國事等號。”

    “此為,祖宗成法。”

    馬自強說完,吐出一口濁氣,在寒冷的冬日,醒目至極。

    朱翊鈞欣慰地看向馬自強,露出笑容。

    他將馬自強肩上還未化去的雪花撢開,將人扶起,激贊道︰“大宗伯果是飽學之士,禮制成法,全然包囊在胸。”

    “既然如此,那便以朵顏衛之議,加京營總督‘參知軍事’,列席廷議如何?”

    馬自強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自己決定是對是錯。

    只胡亂應了一通。

    朱翊鈞頷首︰“那朕稍後知會吏部溫卿,讓他去禮部尋大宗伯,二卿且看看,如何上奏此事合宜?”

    馬自強遲疑片刻,還是躬身一拜,應了下來。

    涉及到官身禮制的變動,禮、吏二部出面是必須的。

    但皇帝卻決口不提兵部,顯然是已經打定主意撇開兵部定下此事。

    土木之後,歷代皇帝與兵部爭奪京營,可謂曠日持久。

    但以定制的形式,讓武臣入廷議參知軍事,可還從未有過。

    小皇帝的手,伸得越來越長了啊!

    馬自強一邊想著,一邊在內臣的引領下,告退離去。

    一旁的中書舍人鄭宗學看著離去的禮部尚書,以及怔怔出神皇帝,默默停下了筆。

    將手放到嘴邊,輕輕哈了一口氣。

    小動作還未做完,便听到皇帝的聲音。

    “鄭卿,你覺得這位大宗伯如何?”

    鄭宗學迎上皇帝的目光,見皇帝出神遠望,他也順著皇帝的目光看去。

    他看著馬自強離去的背影,沉吟片刻,開口道︰“完粹淳龐。”

    朱翊鈞啞然。

    越想越是好笑,忍不住搖頭重復道︰“完粹淳龐,實然矣。”

    說罷,他再度看了一眼馬自強,轉身進了安民廠大門。

    ……

    奏對只是插曲,視閱還是要繼續。

    甚至說,王崇古既然有意對朵顏三衛動兵,那麼更要好好看看自己的家底。

    不檢查一番武器裝備,看看到了什麼世代,怎麼放心輕啟戰端?

    朱翊鈞撫摸著身下鋼鐵巨物,開口問道︰“如今兵仗局年產火器多少?”

    兵仗局掌印太監連忙回話︰“回稟陛下,並無定額。”

    “嘉靖時,本局三年一次成造,用銀二萬四千兩,出產火器數量以種類造價不同而有所出入。”

    “嘉靖四十二年,撥銀減為一萬六千兩,三年一造,改為五年題準每年修造換給。”

    “隆慶三年減為八千三百兩。”

    朱翊鈞聞言,不由皺眉。

    按理來說,只要戰事不停,軍工產量只有漲的份。

    怎麼產量還一直萎縮了?

    見皇帝神情有所不悅,一旁的張宏不動聲色解釋道︰“陛下,除了兵仗局以外,軍器局亦有火器制造。”

    “且軍器局有兵部大使提管,營廠工部主事協管,六科給事中閱試,戶部也時有劃撥銀兩。”

    “其產出頗多,火藥每年數萬斤,連珠炮鉛彈等二十萬余枚,鳥銃一萬二千桿。”

    “漸漸,兵仗局便緩產了。”

    朱翊鈞聞言,這才恍然。

    說白了還是兵仗局是內廷全資的,外臣進不來,業務不透明,哪怕兵部有產量,也不想下單在兵仗局。

    產量一股腦都干內外合資的軍器局去了。

    不過……這倒是正合他意!

    他本來打算讓兵仗局分處一部分業務搞科研的。

    如今這樣的話,正好整個局轉型。

    軍器局在外制造,兵仗局在內研發。

    不過他並沒有直接將此事拋出,而是伸手招來工匠——方才一會的功夫,朱翊鈞讓魏忠德叫的大工匠,已然是等候在旁。

    魏忠德朝幾名工匠惡狠狠瞪了一眼,嘴唇翕動,似乎是讓工匠把皇帝伺候好了之類。

    “且與朕……”

    說到一半,朱翊鈞才想起對面是工匠,將滿口之乎者也又咽了下去,改口道︰“現在火器制造,最緊要的地方是什麼?”

    幾名工匠對視一眼。

    而後推出了一名皮膚黝黑,個子矮小的工匠出來答話︰“陛下,無論銃、炮,皆藥以推彈,銃以管彈,則彈出銃管之際,必銃身毫無罅漏,毫無偏曲,而藥始不旁泄,彈始無阻礙也……”

    額,朕跟你說大白話,你反倒滿口之乎者也是吧?

    明朝的匠籍,水平上下差距很大。

    大多是一輩子搞百工,說話簡單粗俗。

    但也有少數投身學業的,譬如首輔徐有貞,乃至嚴嵩,都是匠籍出身。

    內監的工匠,待遇還行,素質自然也高些。

    不過倒是這名工匠話里的內容,也有些出乎朱翊鈞的意料之外。

    他本以為,火器威力,多是受限于火藥。

    沒想到竟然是炮管子……

    只听工匠繼續說道︰“如今銃內多有砂眼,微有窪突。”

    這時候另一名工匠突然插話道︰“是咧,經常有砂眼,那樣整,俺都沒法鏇膛。”

    “十管能成三管就了不得哩!”

    朱翊鈞聞言,突然好奇道︰“炮管子用的銅還是鐵?”

    最先那名工匠再度開口道︰“陛下,煉銃以銅為上,鐵次之,鐵比銅加厚則不炸。”

    “譬如這弗朗機炮,便用精銅鑄之,而造信、短提銃等,則是用生熟銅兼半。”

    朱翊鈞點了點頭。

    這就是工業體系了。

    火器不單單是火器,看的是整體工業實力。

    煉鐵、煉銅、機關結構、模具、火藥等等,相輔相成,互為牽制。

    這些行業難題,不是朱翊鈞一拍腦袋,背個順口溜,就能迅速進步的。

    得靠技術積累啊!

    朱翊鈞心中感慨一番,又朝幾名工匠問了一些關于火藥、澆鑄、鏇膛的技術問題。

    皇帝這邊與工匠打得火熱。

    給一旁的中書舍人看得一愣一愣。

    猶豫著要不要事後勸誡一下皇帝,不要過于沉醉于機巧之事。

    時間緩緩流逝。

    外間的大雪,似乎下得更大了。

    時有寒風吹進廠里,眾人不約而同縮了縮脖子。

    朱翊鈞一面听著工匠的講解,一面翻閱著兵仗局制火器的教科書。

    “五材並用,火德最靈,秉熒惑之精氣,酌朱雀之權衡,軒轅創法以衛民生。”

    “……”

    “一君二臣,灰硫同在臣位,灰則武而硫則文,剽疾則武收殊,續猛炸則文策奇勛。”

    “……”

    朱翊鈞看得直搖頭。

    這本《武編》,博采士卒、軍官、工匠所有武備識略,成書于嘉靖年間。

    可謂是此時火藥制作技術的最高理論總結。

    但,這種所謂的最高成就,仍舊是拿著工匠的成果,包裹一層儒門的皮。

    其中關于火藥的“五行理論”和“君臣理論”,歧義多多,前後矛盾。

    尤其什麼熒惑精氣,什麼火命風後,搞得跟寫小說似的。

    這種儒生寫科技叢書,不能對工匠進行業務指導事小,將科技樹帶歪才是壞了大事。

    朱翊鈞又翻了翻其余幾本兵書,不由嘆了一口氣。

    作為火藥發源地,一直缺乏革新,不是沒有原因。

    明朝火器技術理論化成果不少,兵書一大堆。

    但往往都是以抄錄總結前人經驗為主,其中大部分內容雷同,創新極少。

    至于下基層問問工匠的經驗?

    儒生給你收錄其中,還高屋建瓴化用儒家經典幫你做技術總結,已經了不得了,還真想讓我深入學你的技術?

    不好意思,奇技淫巧,不屑也!

    朱翊鈞在有了大致了解之後,緩緩合上了最後一本兵書。

    他沉吟半晌,終于有了打算。

    朱翊鈞看向方才為首的工匠,開口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那工匠面色一喜,連忙拜倒在地,恭謹答道︰“回陛下的問,我叫王六。”

    朱翊鈞點了點頭,沒再問。

    皇帝能問一句名字,下面的人自然應該知道什麼態度。

    朱翊鈞轉而向張宏投去目光,吩咐道︰“大伴,兵仗局以後便不接批量鑄造了,改為專事火器改良、設想試驗、經驗總結。”

    “劃撥款項,跟學府一般,有多少課題花銷,便結多少銀兩,朕會讓戶部和科道一同審計賬目,至于成果,朕親自過問。”

    話音一落,兵仗局掌印太監面色一變。

    主管部門被上司直管了,自己怎麼辦?

    這顯然不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考慮範疇之內,張宏走到皇帝身前,恭謹听著皇帝後續,一番照單全收的模樣。

    朱翊鈞頓了頓,繼續說道︰“先按照火器改良的幾個方向,報幾個課題上來。”

    “其中火藥、銃管結構、煉鐵優化,排在最先。”

    “同樣,若是出了成果,工匠授學身,內臣按制賞功升遷。”

    “大伴盡快擬個章程出來。”

    在場之人神色各異。

    幾名工匠不少听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紛紛喜出望外。

    而兵仗局的一眾太監,則是面有憂慮。

    張宏跪地應是︰“奴婢這就去辦。”

    朱翊鈞點了點頭。

    突然又想起什麼,看向一眾工匠,開口道︰“以後兵仗局這些兵書了,你們還是別看了,自己白話寫一本罷,寫好有賞。”

    說完這句,朱翊鈞也不管眾人奇怪地神情,轉身走出了安民廠。

    這作態,領導的視察顯然是結束了,一眾內臣連忙跟上皇帝。

    一旁的中書舍人鄭宗學,在起居注上寫下最後一筆,才落後一步,走出廠去。

    剛一走出來,就看到雪越下越大。

    整個紫禁城,都蒙上白茫茫一片。

    鄭宗學將臉上的雪花抹去,回憶今日皇帝的作為。

    心中莫名感觸——陛下插手兵事越發頻繁了,其動兵戈之心,恐怕不比王崇古弱上半分。

    如此這般……明年開春,大明朝與韃靼之間,恐怕真要做過一場了。

    ()

    <!-- 翻頁上aD開始 -->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強烈推薦給您以下精彩小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來源于網友網絡分享與轉載,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不認同,請離開本站。

若本站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或含有非法內容,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飄天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5008561號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