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到了天空開始發白的時候,在鄧老三的指引下,卓先生一伙人分布于城內各處的據點,已經被常浩親自率人一一拔除。
www.biquge001.com
能在這麼短的時間里完成這一切,鄧老三自然是功不可沒,有他指引,常浩等人才能有的放矢,在對方不及反應之時就已經完全控制住局面,就算有那身手高明的仗著高來高去的功夫想要逃竄,也被常浩的飛刀和高老爹的神箭,以及一眾弓弩手的弓箭所一一射殺。
也因此,每到一處據點,從發動進攻到結束戰斗,全都沒有鬧出多大的動靜來,雖然還是驚動了一些街坊鄰居什麼的,卻沒有被相隔甚遠的其他賊人據點發現,這也導致了最終數百賊人沒有一個能逃出生天,盡數落網,其中還包括了十數個扮成漢人模樣,在賊人幫助下混進城中的倭寇。
在整個過程中,那位被常浩強行按上了蕩寇軍主薄名頭的卓先生一路隨行,這倒也不是因為常浩抽不出時間分派出人手來安置這位主薄大人,而是因為常浩覺得,擇日不如撞日,這是一個讓對方見識蕩寇軍手段的大好機會。
一來對方身為主薄,總要對蕩寇軍的情況有所了解,二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常浩覺得可以進一步分散對方的注意力,讓對方不再尋死覓活什麼的。
當然了,這里邊常浩還有一個比較陰險的用意,他刻意帶著這位卓先生來搗毀對方的據點,就是為了斷掉這位卓先生可能的回歸舊主的念想。
常浩的想法是,反正對方這許多人都已經看見鄧老三和卓先生跟在自己身邊了,到時候自己只要設法放走那麼幾個人,讓他們把消息帶回去給鄧才三和卓先生的幕後主使……
不得不說,常浩在某些時候,真的很是陰險,當然了,他並不認為自己陰險,用他的話來說,這叫策略。
那卓先生不是傻瓜,而是個真有本事的,雖然一開始有些不明所以,不過當發現常浩一直把自己帶在身邊,每每在人前對自己態度異常親熱,又看到那些被擒拿的人個個用仇恨的眼神看著自己和鄧老三,哪里還不明白常浩這是什麼打算?
發現自己竟然被這位年輕的欽差大人給算計了,卓先生有點郁悶,不過郁悶之余,他也對這位年輕的欽差大人有了新的認識。
這位欽差大人,非但勇力過人,這腦袋瓜子,也是好使得很啊,絕對不是什麼有勇無謀之輩!
再想想鄧老三之前對這位欽差大人的種種夸贊,以及對方到郯城之後的各種所作所為,卓先生雖然仍對自己的新身份有些轉不過彎來,但心中卻隱隱地有了些期待。
或許,鄧老三說得不錯,這人真的是個明主?
更讓卓先生有些震驚的是在行動過程中,蕩寇軍所表現出來的強大戰斗力和那異常嚴明的軍紀。
這一次出來,常浩一共從蕩寇軍中抽調了一千五百人,這些人強大的戰斗力卓先生可以理解,畢竟當初常浩招兵的那些事情,他也听鄧老三說過,用那種法子挑出來的青壯,稍加訓練之後,戰斗力都是有保證的。
可問題是不過一月有余的時間,就算這一千五百人全都是第一批加入蕩寇軍的那些人,這嚴明的軍紀是怎麼練出來的?
對于這一點,卓先生實在是想不明白。
難道說這位欽差大人不但文武雙全,還是個練兵的奇才不成?
因為這個想法,卓先生愈發覺得這位年輕的欽差大人有些高深莫測起來。
他忽然有點慶幸,慶幸自己現在的處境,因為他已經發覺,若是自己將殿下的計劃繼續下去,在對方早有準備的情況下,十有**會是悲劇收場。
************我是悲劇收場的分割線************
四個據點被蕩寇軍盡數掃蕩完畢,當常浩領著人馬押著最後一批俘虜準備回返歸義營的時候,天色已是放亮。
一日之計在于晨,這個時候的郯城,已經開始喧鬧了起來,然後許多早起的郯城百姓們吃驚地發現,欽差大人竟然親自領著蕩寇軍出現在了街道上,而且隊伍中還押著許多衣冠不整鼻青臉腫還被五花大綁的家伙!
這是怎麼一回事?
大家都是有些莫名其妙。
不是說今日要出征麼,可這一大早地看這架勢……
常浩本就沒打算將這件事隱瞞起來,還想利用此事來進一步調動郯城的人心士氣,所以早在行動之時,就已經派人通知吳刺史準備善後,此時見路上有百姓圍觀,干脆就讓人沿途大聲宣告,為百姓解惑。
“茲有不法賊人,暗中勾結倭寇,欲與倭寇里應外合,奪取郯城!幸有義士鄧龍飛,卓英明二人,見義勇為,奮不顧身,棄暗投明,將賊人之陰謀,密報于官府,今蕩寇軍已于昨夜將賊人一網打盡,郯城無憂,特此宣告,以安民心!”
順帶一提,鄧龍飛是鄧老三的大名,卓英明自然就是卓先生的名諱了。
幾個大嗓門的蕩寇軍士兵分布在隊伍的前後,沿途不斷地大聲嚷嚷著以上這一段話,那些沿途圍觀的郯城百姓听了之後,頓時就炸毛了。
竟然有人勾結倭寇,想里應外合奪了郯城?
若真是讓他們成功得了手,大家伙豈不是都要遭了倭寇的毒手?
一時之間,百姓們罵聲四起,大家再看向隊伍中那些被綁著的賊人時,更是眼楮都紅了,當時就有人抓起身邊趁手的物件,朝著這些漢人中的敗類扔了過去。
路邊撿起的石塊,準備拿到市場上叫賣的雞蛋,剛出自家園子里采摘下來的新鮮蔬菜,手邊有什麼,大家就扔什麼,有人怒極之下,甚至打算沖上前去,用自己的拳頭招呼那些敗類。
眼見情況竟然有些失控,常浩不由得大為後悔,覺得自己一時興起想出來的這個主意真真是個餿主意,當下一邊讓人維持秩序,一邊又讓人緊急宣布,讓百姓們稍安勿燥,言道今日大軍午時出征,將會在東城門外將這些膽敢勾結倭寇的敗類當眾斬首祭旗。
百姓們听說要將這些敗類斬首祭旗,都是歡呼,總算是不再那麼激動了,東西也不扔了,不過卻全都調頭往東城那邊涌去。
沒辦法啊,東城門外的空地雖然大,但郯城人實在是太多了,到時候里三層外三層的,去得晚了搶不到好位子,離得太遠看不清楚豈不可惜?
話說上次欽差大人招兵的時候,就有許多趕去看熱鬧的人因為去得晚了,結果地方有限,離得太遠,只是湊了個熱鬧,啥也沒看到,錯過了好戲。
這一次可是斬首祭旗來著,這樣的事情在郯城這等地方,尋常可見不著,更不要說這一次欽差大人出征討倭,還和郯城人息息相關,這樣的熱鬧,誰不想看?
本來要去看熱鬧的人就多,現在又多了斬首祭旗這麼一檔子事,去的人只怕會更多,為了避免到時候又出現搶不到好位子的情況,鬧得事後遺憾萬分什麼的,所以最早知道情況又想看熱鬧的這一批百姓,都是直接一窩蜂就往東城門外那邊跑過去了。
不早點去,待消息傳開了,再去只怕就晚了!
對此常浩也是無可奈何,只能是由著這些百姓去了,反正他早已知會了吳刺史今天派人到東城門外維持秩序什麼的,想來應該出不了什麼亂子。
回到歸義營之後,因為今天就要出征,而且這種關乎民心士氣的大事也不好更改日子,是以雖然一宿未睡,但常浩仍然沒有返回刺史府去休息,而是直接就在中軍大帳中,向鄧老三和卓先生詢問起了兩人幕後主使之人的情況。
卓先生這時候也是徹底死心了,本來他發現昨天晚上常浩將自己帶在身邊的用意之後,就已經知道自己沒有退路了,結果路上再被常浩讓人喊了這麼一嗓子,他更是已經黃泥巴掉到褲襠里,不得屎也是屎,混身是口都說不清了。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哪怕常浩真放他走,他也不敢離開了,事情鬧到了這樣的地步,自己要是離開蕩寇軍,這無依無靠的,萬一讓那位殿下逮到了,絕對是死路一條,而且以他對那位殿下的了解,自己還會死得非常淒慘。
卓先生被常浩這麼一折騰,早就沒了尋死的心思,更不想下半輩子就這麼過得逃亡的生活,所以眼下他除了死心塌地地跟著常浩混,好像也沒了其他的選擇。
是以心中雖然還充滿了被對方算計之後的郁悶和不爽,但他的態度還是十分配合的,當下便和鄧老三一起,將自己所知道的情況來了個竹筒子倒豆,交待了個一干二淨。
再然後,常浩就被兩人交待的情況給震驚了。
“燕王世子?”
雖然常浩一直都知道在徐州有一股隱藏著的勢力在暗中策劃著什麼,而且所圖不小,連楚王寧華勇這樣的一方藩王都被牽扯其中,只是他實在是沒有想到,這股隱藏勢力的幕後主使人,竟然會是那位和自己曾經在洛陽有過一面之緣的燕王世子寧華義。
雖然常浩也曾想過這幕後主使之人,身份定然非同一般,可他真的是沒有想到,這人竟然還會和自己有過那麼一段交集。
更讓他大為震驚的是,根據鄧老三和卓先生的說法,李榮軒也是寧華義的人,也就是說,此前在並州發生的一切,響馬賊,韃子入侵,李榮軒得勢,也都和寧華義有關,甚至于,這一切根本就是寧華義一手策劃的!
再想想寧華義和宇文軒當時那融洽的關系,常浩甚至有點懷疑,這位燕王世子和那香教,是不是也有什麼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這位燕王世子,這究竟是想干什麼?
常浩驚呆了。
“殿下……燕王世子還能想干什麼,當然是想當這九五至尊了!”卓先生對寧華義的稱呼,一時之間還有些改不了口,他嘆息了一聲,道︰“當年前晉王兵圍洛陽,幾乎就成功登基稱帝,雖然最終因為現任晉王的橫空出世,功虧一簣,可也讓許多人都生出了別樣的心思來,燕王也是太祖皇帝嫡系一脈,向來不甘帝位旁落……”
說著卓先生連連搖頭。
這句話的信息量有點大,常浩眨了眨眼楮,意識這里面只怕有什麼故事。
他是個不恥下問的性子,于是便向那似乎一切了然于胸的卓先生追問,卓先生雖然驚訝于常浩竟然不知道這一段典故,不過還是將事情經過大略地說了一遍。
故事是這樣的,如今佔據著帝位的永和帝一脈,其實並不是當年大漢朝開國太祖皇帝的嫡系一脈,而是太祖皇帝哥哥那邊傳下來的旁支。
原來三百年前,大漢朝皇室曾經有過一段動亂時期,因為權臣當道,皇權旁落,結果就有人行那廢立之事,為了某些目的,硬是廢了當時太祖皇帝嫡系傳下來血脈的那位皇帝,然後扶立了永和帝這一脈登基。
也就是說,永和帝這一脈,得國不正。
也因此,雖然十數年後,那位膽敢行廢立之事的權臣終于是被他自己扶立的皇帝所難于容忍,並被設計斬殺,但這皇位,卻因此而由太祖嫡系一脈那邊,傳到了永和帝這一脈的手里來。
在之後的歲月里,因為得國不正,永和帝這一脈沒少被人質疑,可問題是永和帝這一脈卻人才輩出,每一任的皇帝都是手段過人之輩,任他人如何質疑,卻一直牢牢地把持著皇位,直到如今。
但也因此,各地那些太祖皇帝嫡系一脈傳下來的藩王們,也和永和帝一脈的關系惡劣到了極點,在他們看來,永和帝一脈是在奸臣的幫助下竊取了他們的皇位,理應在之後歸還,但永和帝一脈的看法是,我們又不是用了什麼見不得人的手段搶來的皇位,雖說過程確實有點那什麼,但這也算是天意,是以堅決不肯讓位。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誰會傻乎乎地把到手的皇位又拱手讓人,于是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一直鬧得很僵,不過倒也沒有太過激烈的沖突就是了,大部份時間里,雙方就是在互噴口水罷了。
直到前晉王悍然興兵,圍攻洛陽。
前晉王也是太祖皇帝嫡系一脈,而且前晉王其人亦是才華過人,素有賢王之稱,他韜光養晦二十余載,暗中掌控了並州邊軍,又取得了前任平西王和許多朝中大臣的支持,卻一直引而不發,直到先帝駕崩之時,才突然發動,兵圍洛陽。
可惜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前晉王千算萬算,也沒算到現任晉王寧載信這個變數,更沒有想到他倚為最大臂助的前平西王會在行軍途中突然暴斃,于是乎,寧載信傳奇般地崛起,前晉王則一敗涂地,最後連性命都是丟了,他的那些個支持者們,也大都死在了寧載信的手里,幸存下來的,也被登基後的永和帝清洗,就連天水郡常家都是跟著倒了大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天爺似乎真的不站在太祖嫡系一脈這邊。
但無可否認的是,前晉王只差那麼一點點,就可以成功了,因此他雖然最終敗亡,可卻也給那些太祖嫡系一脈的藩王們提了個醒。
想要奪回皇位,只靠嘴皮子是不行的,拳頭才是硬道理!
當然了,事情會發展到今天的地步,說起來也和永和帝後來對太祖皇帝嫡系一脈的大力打壓不無關系。
永和帝好猜忌,他對扶立自己有大功的親兄弟尚且不放心,對同樣有扶立之功的常威父子也頗多猜忌,因為前任平西王的關系,對天水郡常家更是大力打壓,若不是常浩這個變數出現,常家甚至已經被他成功逼反。
在這種極端的性格之下,永和帝又怎麼可能會對太祖皇帝嫡系一脈的那些親戚們心慈手軟?
是以永和帝登基之後,他對太祖皇帝嫡系一脈的藩王們,也是打壓到了極致,他甚至還利用潛龍內衛,捏造出一些罪證,以種種理由,將幾個他認為最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皇位的藩王給連根拔起。
血淋淋的前車之鑒,讓余下的太祖皇帝嫡系一脈的藩王們無不心驚膽顫,燕王也是太祖皇帝嫡系一脈,自然也是惶恐萬分。
不過物極必反,害怕到了極致,往往就會有反抗,那燕王也是個有血性的,他覺得再這麼下去,自己遲早有一天也會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又想到反正什麼也不做也難逃永和帝的猜忌,還不如真干點什麼,就算是敗了,也好過束手待斃,若是萬一成了,那可就賺大發了!
于是從二十多年前,燕王就開始暗中謀劃一切,到了後來,燕王垂垂老矣,精力不濟,燕王世子便又接手了一切。
這燕王世子寧華義,也是個有能耐的,又有燕王先打下的基礎,不聲不響間,卻是作出了一番局面出來,到了如今,已然成了氣候。
到了最後,說完了這一切的卓先生又向常浩拋出了一個重磅炸彈。
“若是在下所料不差,燕王世子只怕已經要動手了,若無意外,只怕洛陽近期便會有變故發生!”一脈的藩王們,也是打壓到了極致,他甚至還利用潛龍內衛,捏造出一些罪證,以種種理由,將幾個他認為最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皇位的藩王給連根拔起。
血淋淋的前車之鑒,讓余下的太祖皇帝嫡系一脈的藩王們無不心驚膽顫,燕王也是太祖皇帝嫡系一脈,自然也是惶恐萬分。
不過物極必反,害怕到了極致,往往就會有反抗,那燕王也是個有血性的,他覺得再這麼下去,自己遲早有一天也會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又想到反正什麼也不做也難逃永和帝的猜忌,還不如真干點什麼,就算是敗了,也好過束手待斃,若是萬一成了,那可就賺大發了!
于是從二十多年前,燕王就開始暗中謀劃一切,到了後來,燕王垂垂老矣,精力不濟,燕王世子便又接手了一切。
這燕王世子寧華義,也是個有能耐的,又有燕王先打下的基礎,不聲不響間,卻是作出了一番局面出來,到了如今,已然成了氣候。
到了最後,說完了這一切的卓先生又向常浩拋出了一個重磅炸彈。
“若是在下所料不差,燕王世子只怕已經要動手了,若無意外,只怕洛陽近期便會有變故發生!”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