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我還要介紹一種東西,就是陰陽歷,這個花園晝伏夜出的情況和陰陽歷十分類似哦。
www.biquge001.com”貝斯特左手摸了摸中禿腦門說道。
“是嗎,又有新知識了嗎,我們繼續學習吧。”king警官和雕塑家奧修認真的听著。
陰陽歷,在天文學中是指兼顧月相周期和太陽周年運動所安排的歷法。一年有12個朔望月,過若干年安置一個閏月,使年的平均值大約與回歸年相當。夏歷就是陰陽歷的一種,具體的歷法還包括紀年(紀元)的方法。日本、朝鮮、及中東以色列的傳統歷法也是陰陽歷,其他民族如藏族、傣族也是使用陰陽歷。
陰陽歷,是指用年、月、日計算時間的方法,歷法的一類。陰陽歷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1個月,但設置閏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因此這種歷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夏歷就是陰陽歷的一種,具體的歷法還包括紀年(紀元)的方法。
陰陽歷是兼顧月亮繞地球的運動周期和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周期而制定的歷法。陰陽歷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是一種“陰月陽年”式的歷法。它既能使每個年份基本符合季節變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與月相對應。它的缺點是歷年長度相差過大,制歷復雜,不利于記憶。我國的農歷就是一種典型的陰陽歷。
我國的歷法在幾千年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充實、完善,逐漸演變為現在所用的農歷。農歷實質上就是一種陰陽歷。以月亮運動周期為主,同時兼顧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
我國農歷的主要內容
農歷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歷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復雜,這里就不予介紹了)
至于定農歷日歷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歷的歷年長度是以回歸年為準的,但一個回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歷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采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歷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為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為什麼采取“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呢? 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個回歸年有12.368個朔望月,0.368小數部分的漸進分數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個閏月。或每三年加一個閏月,或每八年加三個閏月……經過推算,十九年加七個閏月比較合適。因為十九個回歸年=日。而十九個農歷年(加七個閏月後)共有235個朔望月,等于日。這樣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個閏月安插到十九年當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講究的。農歷閏月的安插。自古以來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閏月的安插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後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
為什麼有的月份會沒有中氣呢? 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相隔時間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歸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節氣或中氣在農歷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遲,到一定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個中氣移到另一個月的月初,這樣中間這個月就沒有中氣,而只剩一個節氣了。
上面講過,古人在編制農歷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標志,春分是二月的標志,谷雨是三月的標志……把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就使得歷月名稱與中氣一一對應起來,從而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志。
從十九年七閏來說,在十九個回歸年中有228個節氣和228個中氣, 而農歷十九年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七個月沒有節氣和七個月沒有中氣,這樣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
農歷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歷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範圍很大。這樣看來,農歷似乎顯得十分復雜。其實。農歷還是有一定循環規律的︰由于十九個回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歷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歷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農歷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陽歷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節氣和中氣日期大體上是重復的,個別的相差一、兩天。相隔十九年閏月的月份重復或者相差一個月。
干支紀法
干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相當于樹干和枝葉。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相連叫天干,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干地支,簡稱干支。
天干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六十甲子。
我國古人用這六十對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這就是干支紀法。
傳說黃帝時代的大臣大撓“深五行之情,佔年綱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謂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這只是一個傳說,干支到底是誰最先創立的,現在還沒有證實,不過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說明早在殷代已經使用干支紀法了。
陰歷折疊
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在農業氣象學中,陰歷俗稱農歷、殷歷、古歷、舊歷,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歷。而在天文學中認為夏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歷。
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歷法,叫“太陽歷”,簡稱“陽歷”;月亮為“太陰”,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
依據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于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未完待續。。)</dd>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